為此,國家連續組織實施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全面提高殘疾人群體特殊教育水平、條件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
這既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推進教育公平、堅守民生底線而畫出的一張清晰的“路線圖”,也是本屆政府對于“更好的教育”實踐的系統詮釋!
近年來,關涉戶籍制度改革和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等難題的異地高考,成為千百萬隨遷子女家庭的頭等民生大事。為了回應老百姓的迫切需求,2012年歲末,各省份陸續出臺了異地高考方案,這標志著我國的教育公平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長期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落后于東部地區,教育質量、師資水平、學校規模及軟硬件等各個方面,都和東部沿海地區普遍存在較大差距。這不僅長期制約了中西部地區人才隊伍的發展,還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與改革事業。2016年4月2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印發《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補“短板”,夯實發展基礎、促進社會公平。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多年來,這9個字成了社會對廣大鄉村教師的印象。然而,要真正實現教育公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離不開一支素質過硬、穩定性高的鄉村教師隊伍。
為了補齊“短板”,2013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通知,對在連片特困地區工作的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截至目前,22個連片特困地區省份正全部實施,覆蓋率達100%,130多萬名鄉村教師受益。平均補助標準近300元,有的地區補助標準甚至高達2000元。
截至2015年,604個縣的94.9萬名鄉村教師享受改革政策。截至2017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綜合獎補資金112億元。在補助標準較高的地區,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5年,共和國的歷史銘記著義務教育邁向公平的每一個腳印,而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黨中央、國務院向歷史交出的一份時代答卷:
從2017年春季學期起,不論是城市學生,還是農村學生,不論是公辦學校學生,還是民辦學校學生,只要是義務教育學生,再也不用繳納學雜費、教科書費了!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還補助生活費。
曾經破屋敗瓦的校舍,曾經鄉村教師工資卡里微薄的工資,曾經吃了上頓愁下頓的學生餐,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政策、措施的穩步推進,如今都正在成為歷史:
——2013—2017年,中央財政投入資金1300多億元,帶動地方投入2500多億元,全面改善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中小學校舍安全狀況。至此,“全面改薄”成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財政投入最大的單項工程。
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新建擴建校舍1.65億平方米,購置價值80多億元的設備。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獎補資金112億元,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
——累計資助各教育階段學生4.25億人次,累計資助金額6982億元(不含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為3600多萬名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改善營養膳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農村學校上學餓肚子、吃涼飯現象基本消除,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連續4年的跟蹤監測,通過實施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學生平均身高和體重增長明顯,營養不良問題得到緩解。2016年,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2厘米—1.4厘米,平均體重增加0.7公斤和0.8公斤,貧血率從2012年的17%降低到2015年的7.8%。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給予高度評價。
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經過實地考察后,也給予高度贊揚,認為“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了不起的計劃”,“該計劃使3600萬人受益,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財務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高質量更值得稱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