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府以來,教育部本級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5項,取消11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教育行政許可事項,精簡整合了一批評審項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5年實施情況總體評估報告顯示,教育管辦評分離深入推進,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在加快形成。加強教育督導、評估監測、實施國家義務教育監測,開展本科教學評估,完善博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制度,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學前教育規模迅速增加,普及程度快速提高。而辦園條件差,教師隊伍不穩定,辦園行為不規范等問題日益凸顯。為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及時研究制定科學的督導評估標準和辦法,全面開展幼兒園督導評估,督促和引導幼兒園規范辦園,提高保育和教育質量,保障幼兒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義務教育擇校熱,既是我國近年來教育改革中面臨的一塊“硬骨頭”,也是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2014年,一場規范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大會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9個大城市全面“打響”。預計到2017年末,全國19個副省級以上重點大城市各區(縣)將實現100%的小學、95%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社會普遍關注的義務教育擇校熱問題,有望初步得到緩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考改革這項牽動千百萬人命運的制度變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高考綜合改革開始“破冰”。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的考試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以公平為基本導向的多元錄取考試招生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全國性鼓勵類加分項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減少63%。
——31個省份全面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自主招生調整為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重點考查學生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
——上海、浙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成功落地,其余省份也陸續制定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忘不了弱勢群體。《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編制出臺、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墊高了貧困地區學生和困難群體公平發展的起點。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60%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評估認定;2016年底,全國有62.4%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已覆蓋超過90%的學生,助學金覆蓋超過40%;高職教育獎學金覆蓋25%以上的學生;2016年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9.1萬名,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機會明顯增多;30個省份實施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15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兩為主兩納入”和居住證政策有效落實,八成以上在公辦學校就讀,100%納入了“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補助范圍。同時,通過系統謀劃和推進管辦評分離,我國初步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評價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已經覆蓋全國近30萬所中小學。13.8萬名國家、省、市、縣四級專兼職督學保障學校規范辦學。
積極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和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進一步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為了這個5年之約,教育改革的一張張藍圖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如今,中國教育已經進入改革的“下半場”,一組組數字,記錄下一個個催人奮進的歷史時刻:
從2010年起,中國進入“人口紅利”下降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從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與此同時,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3.72%提高至16.35%;職業教育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為各行各業輸送近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各類培訓達到上億人次,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計輸送近2000萬名專業人才,為我國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這意味著隨著中國教育紅利的持續上升,將抵消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下降帶來的影響。教育,將為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