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教育,就是堅守公平底線的優質教育
“我在貴州一個村寨看到,雖然破舊貧窮,但老百姓都覺得日子有希望。因為最近兩三年,村里出了20多個大學生。整個村子的年輕人、孩子們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氣兒’都不一樣了。”在2015年12月3日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舉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談到自己當年春節前夕在貴州黎平蒲洞村考察感受時說。
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激勵著無數貧寒子弟發奮苦讀。
為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縱向流動渠道,從2012年起,我國啟動實施了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增加了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進入重點高校機會。自該計劃實施以來,每年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受惠學生由2012年的1萬人擴大到2016年的9.1萬人,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國建成了從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階段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央、省、市、縣和校五級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形成了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級學校的縱向管理機構,為順利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奠定了組織機構體系的有力保障。
如今,這一學生資助體系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發布的《2016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幼兒)、義務教育、中職學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學生9126.14萬人次(不包括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營養膳食補助),比上年增加692.83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1688.76億元,比上年增長8.24%。
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讓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要以改善農村教育為重點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中西部地區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要以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為底線促進教育公平,積極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狀況,辦好農村必要的教學點,統籌解決好一些地方農村學校“空心化”、縣鎮學校大班額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把發展學前教育作為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緊迫任務和改善保障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以縣為單位連續啟動實施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構建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過去幾年,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工具調動各方面學前教育資源,推動學前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幼兒園24萬所,在園幼兒達4414萬人,分別比2013年增長了20.6%和13.3%,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比2013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比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前提高了27個百分點。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二十四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了《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義務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的又一次重大部署。
會議指出,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對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要針對突出問題,在合理規劃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建設、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穩定鄉村生源、保障隨遷子女就學、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方面推出務實管用辦法。要加大對鄉村特別是老少邊窮等地區義務教育扶持力度,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要注意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