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斗鎮劍斗村,有一位與鐵觀音相伴半生的女茶人翁玉。從8歲開始接觸茶葉,到如今成為當地知名的制茶師,她用四十余年的光陰詮釋著對鐵觀音的執著與熱愛。
“開湯就能聞到撲鼻的蘭花香,喝完更是唇齒留香!”“茶湯澄澈透亮,回甘持久,清香味十足。”這是各地茶商與資深茶友對翁玉制作的鐵觀音的一致評價。一位連續五年預訂她春茶的老茶客直言:“翁玉的茶喝得出‘根’,那是劍斗鎮特有的味道。”
好茶的誕生,始于茶園的精心呵護。翁玉管理的200畝生態茶園,處處體現著她的匠心。“我特意留下幼草,讓蟲子有食可覓,這樣它們就不會侵害茶葉。茶季前一個月,再人工除草,避免蟲害轉移。”翁玉分享著她的茶園管理“秘訣”。在施肥環節,翁玉遵循“自然法則”,用羊糞堆混合有機肥,為茶樹送上天然“營養餐”,滋養著每一株茶樹。這種“以草養蟲、以肥養土”的循環模式,讓茶園土壤愈發肥沃,茶葉也更具醇厚內質。
采摘茶青時,翁玉的要求近乎苛刻。她叮囑采茶工人要輕握茶樹,小心翼翼地采摘一芽兩葉,且必須使用透氣的竹制茶簍。“竹簍通風,能讓茶葉自由‘呼吸’,不會捂出悶味。”不僅如此,她還要求采茶工“裝半簍即返”,若用摩托車運載茶青,需要在車座墊一塊布,防止茶葉積壓,確保其活性不受影響。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盡顯她對茶葉品質的極致追求。
走進翁玉的茶廠,茶青薄攤在篩架上,隨著陽光角度變換,工人們不停翻動茶葉,只為讓每一片茶葉均勻受熱。“做青如同與天氣賽跑,而曬青更是決定茶葉品質的‘生死關’,直接影響著蘭花香與觀音韻的形成。”翁玉道出做出一泡好茶的關鍵,“曬青時要像呵護嬰兒般細心,時刻留意茶葉狀態,直至青澀褪去,清香四溢。”
搖青時,翁玉依據茶葉成熟度靈活調整,通過輕搖激活、搖勻發酵、搖出茶色、搖出蘭花香四步,賦予茶葉獨特風味;炒青時,她精準把控鍋溫,既保留茶葉鮮活度,又能鎖住鐵觀音特有的“觀音韻”。
“從茶園到茶杯,
每一泡茶都出自手工,
這是傳統鐵觀音的靈魂。”
翁玉告訴記者,
“機械無法替代手工的細膩,
唯有憑借自己‘五感’,
實時調整制作工藝,
才能讓茶葉真正‘活’起來。”
“要做就要做好茶。”這是翁玉長期以來不變的堅守。茶葉制作期間,每逢下雨天,她都會果斷暫停生產,雖然這會造成當季茶葉減產,但她認為,茶葉品質的口碑,比短期利益更為重要。
憑借這份匠心,翁玉的茶供不應求。春茶未至,老茶客的預訂電話便絡繹不絕,近千公斤產量即被預訂一空。“‘未制先訂’的模式已持續多年,每年4月訂單不斷,茶葉還未開采就基本售罄。”翁玉笑著說,今年毛茶價格最高賣到了每公斤1000元。
如今,這位茶人依然堅守著“一生只做好茶”的初心。“只要還在做茶,就會堅持做好茶,傳承劍斗傳統鐵觀音的技藝,守護安溪鐵觀音的金字招牌。”翁玉眼神堅定,話語鏗鏘,滿是一位傳統茶人的堅守與追求。
(融媒體記者:吳梅珍 陳思婷(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