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籍印尼華僑王國明逝世
新一期讀詩班快開了那個熟悉的身影再也不會出現
王國明老先生早年在貴峰村讀詩班執教。(資料圖)
2025年7月3日,祖籍南安市溪美街道貴峰村的王國明在印尼逝世,享年98歲。消息傳出后,貴峰村鄉親們紛紛通過網絡平臺表達深切哀悼。
王國明于1927年出生,1948年遠赴印尼謀生。1985年,他回鄉獨資創辦貴峰讀詩班。40年來,該讀詩班已培養學員9000多人次,并助力貴峰村成功獲評“中華第一詩村”和“中國楹聯文化村”兩個國家級文化品牌。
回鄉創辦讀詩班造就“中華第一詩村”美譽
在溪美街道貴峰村村口,一塊刻有“中華第一詩村”的醒目石雕矗立在國道358線旁,這是1995年中華詩詞學會授予貴峰村的稱號。每年暑期,貴峰小學內便會傳出陣陣用閩南語吟誦詩詞的聲音。
讀詩班由王國明于1985年創辦。1984年,王國明回鄉過春節,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他倍感欣慰。然而,村里人對古典詩詞的生疏與淡漠,令他憂心忡忡。他發現,村民大多數不知平仄、不懂吟誦詩詞。“貴峰村在明清時期曾經出過‘三進士六舉人’,是個文化村,怎能對古典詩詞如此生疏?”于是,他四處奔波,廣泛搜集唐詩宋詞,翻看辭源辭海,自編教材、自制教具、自創吟法,并利用學生暑假回鄉、高考結束之際,舉辦了首期讀詩班,教授詩詞含義、平仄韻律、閩南方言文白吟唱方法等。
數十年間,王國明的足跡遍及東南亞各國書店,購買圖書、編撰教材、創作詩詞、吟誦曲調。“鄉教承延負我肩,書坊到處覓詩篇。平生淺學雖無幾,將盡所知薦少年。”這首王國明創作的《購書有感》道盡了他傳承傳統詩詞文化的殷殷之心。
在他的努力下,40年來,讀詩班已培養學員9000多人次,教過3000多首詩詞。貴峰村能吟詩誦詞的村民達4000多人,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詩村”。而他,也成為國內外聞名的中華詩詞吟誦家。
他的奉獻精神深深感染了海內外貴峰人
2019年,90多歲的王國明雖腿腳不便,但依然坐在輪椅上,讓保姆從印尼首都推上飛機,頂著萬米高空的氣壓飛越重洋,準時回鄉舉辦讀詩班。
這位將畢生心血獻給詩詞與鄉情的老人,用行動詮釋了對故土的眷戀。然而,7月3日下午,一則訃告傳來:“中華第一詩村創始人王國明先生于2025年7月3日4點10分在印尼安詳辭世,享年98歲高齡。”消息一出,貴峰村鄉親們紛紛在網絡平臺上表達深沉哀悼。7月8日,王國明的出殯儀式將在印尼舉行,貴峰村村委會、貴峰詩社及鄉親代表將前往吊唁。
“沒有王國明先生,就沒有現在貴峰村‘野老牧童隨口唱,俗言俚語盡詩聲’的景象。”貴峰詩社常務副社長、中華詩詞學會理事王贖回告訴記者,很多人在讀詩班寫出了人生第一首詩詞。
王贖回還記得,20多年前,王國明回鄉期間,得知貴峰小學缺少腰鼓等設備,兩人一起搭班車前往泉州采購的場景。當時70多歲的王國明健步如飛,一家一家認真挑選,最終購買了2000多元的設備。午飯時,卻是簡單的一飯、一湯、一青菜,花費不到5元。“為了豐富學生的文娛生活,他非常舍得花錢。在日常生活中,他卻非常樸素。”
除了辦讀詩班,王國明始終心系桑梓。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積極帶頭并發動海外僑親捐資助學。從溪美貴峰村,到侖蒼鎮、金淘鎮,再到偏遠山區建寧縣,都留下他慷慨解囊的印記。不僅如此,王國明每年回鄉都會購買許多藥材送親贈友。前些年,因鄰居基建需要,他主動拆掉老屋的圍墻。這些善舉,贏得了村民們的口碑。
王國明的奉獻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海內外貴峰人。在他的感召下,大家以各種方式反哺桑梓,支持家鄉建設。如今,步入貴峰小學,嶄新的綜合樓(自芳禮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與校園里縈繞的瑯瑯書聲交相輝映。村里的孤寡老幼及困難群體,也得到由熱心村民發起成立的“貴峰陽光愛心基金會”的持續關愛。
今年,第39期的讀詩班將于7月11日如期開班。那個熟悉的身影卻再也不會出現了……
(記者 王麗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這條濱海“黃金通道”提前實現主體完工2025-07-03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