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潮起潮落,心終向往故鄉”……
大幕徐徐拉開,鋼琴鍵、海浪布景高懸于舞臺,將人們帶回到上個世紀海浪翻涌的小島、琴聲縈繞的菽莊花園。閩南童謠、鳳梨酥,喚醒了眾多觀眾兒時的記憶。
9日晚,原創音樂劇《鼓浪之聲》在廈門嘉庚劇院首演。這部以鼓浪嶼華僑故事為藍本的作品,用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聽盛宴,將觀眾帶入“音樂之島”的文化肌理中。返場演唱時,掌聲如潮,不少人感慨,音樂與故事的交融——
《鼓浪之聲》以琴為媒,唱響華僑赤子心。(廈門嘉庚劇院供圖)
《鼓浪之聲》劇照(廈門嘉庚劇院供圖)
以琴為魂
一座島與一群人的精神史詩
“太值了!作品把鼓浪嶼‘琴島’的歷史文脈、華僑游子魂牽夢縈的鄉愁,以及送王船民俗等文化元素,通過現代舞臺語匯娓娓道來,非常精彩。”看完《鼓浪之聲》,觀眾鄭淳方感慨萬千,“劇中出現的閩南童謠、閩臺小吃這些飽含地域特色的藝術表達,讓我常有親切之感。廈門用鼓浪嶼IP講了一個好故事。”
鼓浪嶼素有“音樂之島”“鋼琴之鄉”的美譽,涌現出林爾嘉、胡友義等諸多愛國華僑,他們愛國愛鄉的故事,如同鼓浪嶼的動人音樂一般充滿傳奇色彩。
音樂劇《鼓浪之聲》以鼓浪嶼華僑群像為原型,圍繞“一座島、一群人、一架琴、一個家”的核心主題展開。
故事主人公吳起銘出生在鼓浪嶼,喜歡唱歌、彈琴。在他兒時,父親常帶著他去教堂聽管風琴的演奏。當年在菽莊花園,吳起銘和小伙伴仲禹、姜寧偶遇了抗日救國的教育家、實業家、菽莊花園主人李復安先生,李先生教吳起銘彈奏鋼琴。后來,因為戰火侵襲,李先生離開了鼓浪嶼,他所擁有的“鼓浪嶼上中國人的第一架鋼琴”也被運走。多年后,旅居海外的吳起銘成為音樂家,收藏了許多名琴,卻一直不忘尋回當年那架“鼓浪嶼上中國人的第一架鋼琴”。
這架琴,開啟了吳起銘的藝術天賦,寄托著童年伙伴的純真記憶。這架琴因戰爭無力保護而遺失海外,又回歸大陸的故事,承載著海峽對岸和海外華人對于祖國的眷戀。作品以藝術手法展現主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出一幅跨越時空、情感深厚的“華僑圖卷”。
關于該劇的創作“初心”,導演肖杰在創作分享會上說:“在不到2平方千米的小島上,我們看到了海外游子對于音樂、對于家鄉的熱愛和思念之情。”
承載華僑精神
音樂與舞蹈的敘事革新
“海潮仿佛在喊,歸來吧!聲聲呼喚將靈魂敲響,誰都心里藏有某個地方,那里黑白分明,和外面世界不一樣。”
劇中歌曲《靠岸》如是唱道。“靠岸”的意象,勾勒出華僑華人在時代浪潮中的身份認同與精神歸宿。
三個主角在鼓浪嶼的命運交織,恰似歌詞中“靠岸”的隱喻:無論漂泊多遠,終將回到靈魂的港灣。
首演后,許多觀眾自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歌曲帶來的觸動,表示正是這些打動人心的旋律,使音樂劇《鼓浪之聲》成為一段可以聆聽、共情與傳唱的音樂記憶。
“劇中有一句臺詞最觸動我——‘雖然現在我們無法回到大陸,但我們永遠知道,我們的根在哪里。’”在劇中飾演李復安女兒李佳音的演員徐麗東說,在演唱角色主題曲《憾事》時,角色與演員本人經歷的相似性引發了她心中的共鳴:“雖然我是在國外長大的,但我一直認為,自己的根就在中國。”
總編劇曾學文坦言:“鼓浪嶼的琴聲不僅是音樂,更是華僑精神的載體。”劇本中融入歷史厚度與人性溫度,通過角色掙扎與希望的交織,展現華僑群體“行囊裝鄉愁,琴鍵系家國”的赤子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劇《鼓浪之聲》在音樂上既保留閩南文化的獨特韻律,又通過搖滾、爵士等風格的創新編排,賦予傳統曲調一些國際化和現代的表達。
該劇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主任安棟負責作曲并兼任音樂總監,他以西方弦樂為基底,融合搖滾的澎湃、爵士的慵懶與福建民謠的悠遠,打造出兼具國際感與本土性的“聲音宇宙”。劇中歌曲《山河血》《飄蕩》等,以著名詞作家田辰明細膩的歌詞直擊人物內心,如“琴鍵上流淌的不是音符,是血脈里的山河”,成為讓觀眾記憶深刻的唱段。
此外,音樂劇的舞臺設計整體融入琴音化境,鋼琴的黑白鍵、管風琴的音管,在光影變換中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意境;服裝造型設計上用色彩、南洋特色款式復原時代韻律,表達人文情懷;舞蹈編排則以細膩的身體語言表達人物情緒,既有青春洋溢的動感群舞,也有展現思鄉與堅守的抒情段落,舞者的律動不僅豐富了音樂劇的節奏層次,更成為人物情感張力的一種延伸。
立足本土
打造閩派原創文藝精品
音樂劇《鼓浪之聲》由廈門市委宣傳部和廈門市文旅局出品。在創作模式上,該劇有所創新,文藝院團、科研機構和劇場院線三方合作,把作品從研發、創作到推廣結合起來。劇本從2023年開始打磨,2024年主創團隊基本確立,并集體到廈門鼓浪嶼的鋼琴博物館、管風琴博物館等地采風研討。今年劇組排練,并在5月登上舞臺。
“鼓浪嶼2017年7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廈門一直在思考如何講好鼓浪嶼的故事,更好地把廈門文化推廣出去。”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吳慧穎表示,鼓浪嶼是廈門人心中的白月光,《鼓浪之聲》主創團隊采用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好本土故事。“在這部劇里,我們可以看到鼓浪嶼的文化,可以看到華僑的愛國情,也可以看到很多熱血的年輕人,在為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傳承努力。”
“我認為音樂劇是除了電影之外,在舞臺藝術中商業屬性和助推效果最好的一種藝術形式。《鼓浪之聲》作為本土原創音樂劇,融合了鋼琴、管風琴、非遺送王船等一些廈門本地IP元素,對城市的文旅融合發展也能進行立體賦能。”觀看完演出后,業內人士李先生說。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資助項目和廈門本土重點原創劇目,《鼓浪之聲》承載著弘揚鼓浪嶼文化精神、講好中國華僑故事的重要使命。該劇成功首演,標志著廈門在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和國際傳播力的原創文藝精品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
記者了解到,首演后《鼓浪之聲》將在廈門連演11場,并啟動全國巡演,讓更多觀眾感受到僑鄉文化與時代脈搏的交融共鳴。制作方透露,該劇在創排階段已收到多地劇院邀約,其“本土化敘事+國際化表達”的模式,或為原創音樂劇探索新路徑。(福建日報記者 黃星榕 報業集團記者 林澤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