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良渚夢棲小鎮入口的天橋上這幾天掛起一條巨大的橫幅——“第二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
幾乎所有經過這里的人都要問:“什么是人因工程?”杭州人很奇怪,為什么這4個字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吸引來15位中國兩院院士和3位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飛船、坦克、高鐵都是復雜人機系統,因為人的參與使系統變得更為復雜,系統運行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的特點,系統安全性問題會更突出。解決這一難題需要一門新興的綜合交叉學科的支持,這就是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它致力于研究人、機器及其工作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最終實現提高系統性能且確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適的目標。”
不出所料,第二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主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陳善廣在論壇的開壇首講,用一些重大事故案例進一步闡述了人因工程概念及其重要價值,同時首次就復雜系統人因設計與測評的概念與方法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探討。他還有一個重要身份,是人因工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
開幕式上的圈外人士很快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院士、專家的發言,開始部分誰都能聽懂,就是災難、問題、困境,而后半段,涉及到解決的路徑方法論才艱深起來,因為數學模型和學術名詞開始登場。
當中國首個手動完成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神九”航天員劉旺出現在論壇上,現場一片躁動。他也是陳善廣團隊的研究人員,剛獲得人因工程方向的博士學位。劉旺在太空從容不迫完成手動對接的杰出表現,詮釋了人因工程的最大內涵。“錢學森認為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巨系統,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從前科學研究的對象。”在這門正在中國興起的學科中,劉旺不僅被人研究,他也在研究自己、研究任務中人與航天器的關系。
中國載人航天走過了25年光輝歷程,高科技人才薈萃,在國家載人航天計劃、“973”計劃等項目支持下,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成為人因工程的領跑者。此外,大飛機、高鐵、地鐵、核電站等國家的重大計劃和專項這些年爆發式的發展,與之相應的人因工程研究與應用也取得了一大批原創性的理論和研究的成果,對推動中國制造強國的建設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屆論壇以“人因設計創新中國”為主題,圍繞“人因設計、中國智造、軍民融合、共贏共享”的核心議題,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正如開幕式上,國防科工局總工、發展計劃司司長龍紅山說的,“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入發展,也是推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供給側改革的迫切需要”。
因此,來自中國前沿科技的各方專家,分享了人因工程研究成果,研討人因設計發展規劃,他們希望人因工程在智能裝備、創新設計、醫療健康、智慧城市、互聯網和國防安全等領域的探索,能起到引領與促進作用,努力服務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
他們認為,中國的科技經過幾十年的追趕,已經在摸索中找到了自信,在工業設計和工業制造中加入“人-機-環境”的深度互動研究,加入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的全面關懷研究,不僅能助推中國科技的躍遷,也將向世界的前沿科技和經濟發展貢獻更安全可靠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