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相對于首屆人因工程大會200多名來自軍方和國家大工程的參會人員來說,一年以后的今天,良渚小鎮來了470人,更多工業設計的專家參與其中。院士也從9位擴展為15位。
同樣是中國的驕傲——高鐵。其頂層設計的設計者也把人因工程放在了重要位置。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程師何華武院士,去年參加了首屆人因工程論壇,向與會者詳細地分享了高鐵的人因經驗。今年,他又來到第二屆論壇。他的講話,讓人們意識到中國高鐵的成功并不偶然,高鐵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更加貼近以人為本。
何華武院士展望:高鐵客運現在達到每小時350公里,現在是人控為主,世世代代的鐵路司機都付出了極為辛勤的勞動,因為整個列車人員的生命安全都系于他一身。下一步要實現在國際上領先的智能高速鐵路,標志性技術非常多,其中之一是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車實現無人駕駛,有人值守。
公眾在享受技術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須忍受它的不便。這些中國科學家就是在不遺余力地交叉探索,為公眾不斷逼近極限——既讓人的作用充分展示,也讓人更舒適更愉悅更安全。
畢竟,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產業結構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轉型,“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走出去”,這一切都在提醒大家,不能再無視人因工程學科的存在——它絕不是一個大工程項目的包裝紙,而必須走入核心設計環節。
正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沈巖所說,人的因素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發現以及發揮它的作用,使得工業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人因工程不僅涉及工程技術問題,也涉及到基礎科學問題,比如對人的認識。
人是萬物之靈,認識人是人因工程的根本。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在報告中也都強調了要以系統觀來認識人的生理心理規律和健康問題。
“安全、高產、快樂都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人因工程關乎每個人。方便了每個用戶,能讓老百姓有滿意感;采用人因理念的產品銷量好了,能讓工廠有獲得感、成就感。人因工程應進入國家戰略,要讓老百姓都聽得懂,都用到自己的領域中去。”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郭小朝建議。
陳善廣說,人因工程的本質,就是強調“以人為中心設計”的理念,讓科技回歸以人為本的初衷,讓我們創造的世界使人們獲得安全感和高品質的生活。這樣才能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從而服務于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也十分切合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