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也對我們的人因工程水平提出了要求,我們要做有預見性的設計。”陳善廣說。
會議討論通過了《發展人因工程,助推“中國制造2025”行動倡議書》,呼吁國家、行業、高校、企業及人因專家通力合作,從國家政策、行業示范、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及應用等方面共同努力,促使人因工程研究和行業成果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提升企業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的人因學意識,改善低效率高風險的生產環節,并通過新興技術中信息的高效利用,提升企業和行業綜合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2025”跨越發展。
論壇主席陳善廣指出,未來人工智能一定會更頻繁地走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將面臨的是兩個或多個超復雜的智能體之間的關系。未來人機關系將發生深刻變化,這不僅是科學的問題了,可能也是社會、哲學的問題。就像蘇格拉底曾說的:探索哲學不是為了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確定的答案,而是讓我們在不確定的實際中如何確定的生存。
也許,對人的探索可以消除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由于現代化、互聯網崇拜而產生的機器異化、拜金主義等城市病,為那些對未來發展恐懼到焦慮抑郁的人類開出良方。
“安全感是消除不確定性而獲得的,未來的發展,人造物的智慧提升必讓人類自己惴惴不安,消除不確定性使人—智能系統運行可預測可控制,是人因設計的重要的使命和目標。”陳善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