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指出,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探索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近年來,平潭堅定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借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五個一體”,全力打造“田園風光、城市生活”的共同富裕宜居生活區,在城鄉融合發展領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以城鄉空間一體設計促融合
在蘇平片區,環白青生態廊道已然成為一條“富民路”。全長10公里的廊道串聯青峰、白勝等8個村莊,將北部生態廊道與長江澳風車田、石牌洋景區無縫銜接,形成山海聯動的旅游動線。
平潭完成162個村莊規劃編制,實現全域全要素管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發展紅利轉化為群眾可感知、可受益的實際成果。廊道建成后,沿線村莊年均接待游客量倍增,村民通過民宿、餐飲等業態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數據顯示,2024年平潭共接待鄉村旅游人數160.61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8.0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7%、12.4%。
著眼高效治理,平潭實行“片區—鄉鎮合一”,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有效破解原來鄉鎮“小、弱、散”的狀況。
當前,實驗區正開展《平潭綜合實驗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3-2035年)》修編工作,全域統籌、系統謀劃城鄉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田園鄉村與現代城市相得益彰。
以基礎設施一體建設促發展
“終于喝上了放心水!”君山片區五星村村民陳云芳擰開自來水龍頭,清水涌出。過去,這里淡水供應依賴地下井水,水質咸澀且季節性缺水。水資源短缺曾經也是平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平潭積極探索“城鄉融合+”模式,打通全過程、全階段水務環節,努力實現全區城鄉居民飲水同質同服務的目標,主島基本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
交通領域同樣迎來質變。數據顯示,平潭公路網密度居全省首位;北部生態廊道入選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福平鐵路讓平潭邁入“高鐵時代”。
“現在村里和城里一樣,有干凈的自來水,還有直達城區的公交車,環境也更舒服。”五星村村民林大伯感慨道。
在生態領域,平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落實林長制、河長制,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推進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整治,累計完成海岸線修復19.42公里,植樹造林22.45萬畝,近岸海域國控點位水質優良面積比例99%,小流域三類以上優良水質比例達66.7%。平潭獲評全國首批“和美海島”稱號。
以產業發展一體推進促增收
產業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共同富裕的堅實底座。平潭充分發揮政策紅利與區位優勢,讓漁村變景區、漁民變股東、傳統農業變精致產業,共同富裕的夢想正照進現實。
“以前靠出海打魚為生,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在68小鎮景區,漁民老念的石頭厝被改造成海景民宿,年收入從3萬元躍升至20萬元。
這一轉變,源于平潭試行“村民變股東、轉員工”機制:68小鎮等7個景區與周邊25個村結成利益共同體,將景區流量轉化為村民創收增量。2024年,這些村莊平均村財收入達56萬元,同比增長26%。
此外,平潭深化閩臺合作,借鑒臺灣精致農業經驗,依托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農漁)產業園,引入臺資農漁企業56家,引進臺灣新品種143個、農業新技術15項,2024年獲批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臺灣黃金百香果、臺灣西瓜、臺灣鳳梨等一系列臺灣蔬果扎根平潭,為平潭農戶們帶來了新發展機遇。數據顯示,2024年平潭特色農漁產品總產值超35億元。
以公共服務一體供給促共享
“現在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城里的優質教育資源。”站在校門口,看著孩子蹦蹦跳跳走進校園,澳前中心小學學生家長陳女士臉上滿是笑意。在平潭,優質教育、醫療、養老資源如春風般吹進每個角落,讓家門口的幸福觸手可及。
在教育方面,以教育共同體破解城鄉差距,探索總校制改革:總校統籌人、財、物,師資像活水般在城鄉間流動——城里名師到鄉村支教,鄉村教師進城跟崗,共享實驗室、圖書館資源。2024年,學前教育普惠率躍升至95.1%,超省定標準10個百分點;高考本科上線率達67.9%,較上年提升近6個百分點。
在醫療方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雙向轉診、遠程診療、聯合病房等制度,組織開展“千名醫師下基層”對口支援。2024年,離島群眾就醫保障機制獲評“全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典型案例”。開展“先診療后付費”試點,精準識別“三類”救助對象,累計獲益群眾1.9萬余人次。
養老方面,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實施“社區+物業+養老”服務等項目,提供各類助老服務超9萬人次。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平安通”服務試點,實現全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服務全覆蓋。
以基層治理一體運行促和諧
在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平潭以創新破題,通過組織重構、數字賦能與兩岸融合三大路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鄉共治之路。
“過去各村單打獨斗,現在聯合黨委抱團發展,力量大了,底氣足了!”自從成立了聯合黨委,不少村支書都有這樣的感慨。據悉,平潭將221個村居黨組織整合為31個聯合黨委,推動力量下沉、資源下移,形成“組織聯建、資源聯用、產業聯育、治理聯抓”的城鄉融合新模式。這一變革不僅解決了民生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難題,還推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現整頓提升。
弱村變強,村子也有了變化。君山片區裕建聯合黨委依托原生態濱海風光資源,連片打造高端民宿、餐飲業態,吸引游艇、潛水等產業入駐,實現了村民增收;海壇片區第四街區聯合黨委推動“治理聯抓”,提升了網格員的巡查效率……2024年,全區聯合黨委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的村數量同比增長57%。
突出數字賦能,平潭打造綜合型數字化網格平臺,梳理出16個部門共141項事項入網入格,實現全流程閉環化精細管理。將網格治理拓展至海上船舶管理,率先出臺《鄉鎮船舶安全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創新承諾制、分級制等船舶管理方式,在全省得到推廣應用。
在兩岸融合方面,平潭深化基層治理協同創新,累計培育兩岸基層融合試點村(居)125個,占全區村居的65%。規范村級議事流程,現有130個村實行積分制管理、76個村實行清單制管理。
平潭浪涌,其風正勁。下一步,實驗區將堅定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扎實推進“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按照“村要并、人要移、地要合、海要騰、業要轉”的思路,深化農村改革賦能,以更快更穩的步伐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努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貢獻平潭力量。
作者:丁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霞浦迎來“小開漁”2025-08-06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