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1.25萬億元、同比增長6.1%,水產品總產量924.7萬噸、同比增長3.9%,均居全國第三。我省人均水產品占有量、水產品出口額、海水養殖產量、深遠海養殖規模等多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這是7月31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這也是福建首次發布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為讓社會公眾和政府部門更好了解海洋生態狀況,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強省建設,2024年,我省組織開展近岸海域趨勢性監測。
省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江毅海介紹,我省對海灣、河口、泥質海岸、砂質海岸、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共6類10個典型生態系統實施調查監測,對5個赤潮災害高風險區開展早期預警監測,并對赤潮災害進行了跟蹤監測,獲得較好監測成果,形成《公報》。
《公報》顯示,2024年,在海洋生態基礎狀況方面,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態基礎狀況良好,水體環境總體良好,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種類豐富,多樣性指數平均為1.71~3.43,沉積物質量狀況良好。
在典型生態系統狀況方面,我省近岸海域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類型豐富、特色鮮明;三沙灣和廈門灣、閩江口、詔安灣和沙埕港泥質海岸、長樂象鼻澳和晉江市深滬灣砂質海岸、閩江口粗蘆島和廈門下潭尾紅樹林、東山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其關鍵物種、生境指標和壓力要素狀況良好。
在海洋生態災害應對方面,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共發現赤潮16次,經有效應對,未發生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和人員傷亡事件。
為守護碧海銀灘,我省將海洋生態保護納入海洋強省建設整體布局,多方合力、因地制宜,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持續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在海洋生態修復上,全省構建了統一的海洋生態安全格局;沿海地市謀劃實施18個中央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其中9個項目已完成驗收,共修復濱海濕地4.5萬畝、岸線78千米,營造修復紅樹林5.1萬畝。
在濕地保護修復上,全省保護制度不斷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累計營造修復紅樹林5.1萬畝,全面完成13.7萬畝互花米草除治,完成生態修復2.9萬畝。
在漁業水域生態和資源涵養上,“十四五”期間,全省投入各類資金超2億元,放流水生經濟物種及珍稀瀕危物種56種、苗種超269億單位。
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上,全省每年制定實施“碧海工程”行動計劃,分類梯度建設美麗海灣,圍繞“水更清”“灘更凈”“灣更美”開展系統治理。今年春季,我省各重點海灣水質均明顯提升,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比例達96.5%,為歷史同期最好水平。(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