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高溫,家中的藥品也被“熱壞了”,藥片變色、膠囊“抱團”、糖漿變質等問題頻發。不少市民擔心,藥品真的也會“中暑”嗎?高溫下,不同形態的藥品如何安全度夏?變質藥品有何特征?藥效是否會打折扣?就此問題,記者采訪廈門市中醫院藥學部主任鄭乾文,他從藥品儲存、變質特征、藥效變化、如何避免四個方面,來給大家支支招。
【藥品儲存】 藥品儲存有講究 溫度濕度是關鍵
鄭乾文提醒,高溫和潮濕是藥品的“頭號敵人”。藥品說明書上標注的“陰涼處(不超過20℃)”“涼暗處(避光且不超過20℃)”“冷藏(2—8℃)”等儲存條件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夏天室溫經常就超過30℃,加上濕度大,很容易讓藥品“受傷”,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變質特征】 不同藥品變質表現不同
怎么識別藥品的“求救信號”呢?鄭乾文來幫您——針對家中常見藥品形態,詳細解析了高溫下藥品的“中暑”表現及風險特征。
藥片/藥丸,最怕受潮和過熱。常見問題為顏色改變(如白色變黃、變棕)、出現斑點、松散易碎或潮解粘在一起、有異味。這通常意味著藥物成分已發生化學變化。
膠囊的外殼(明膠)對溫濕度極為敏感。高溫易致膠囊軟化、粘連、變形甚至融化破裂,內容物結塊或泄露,藥物暴露加速變質。
顆粒劑/散劑,極易吸潮。高溫高濕下容易吸潮結塊、變硬、變色或產生異味,溶解性變差,影響藥效。
口服液/糖漿劑,含糖量高,是微生物滋生的溫床。高溫下可能出現渾濁、沉淀、絮狀物、分層、發酵產氣(脹瓶)、酸敗異味或霉斑。一旦發現這些跡象,絕對不可服用。
外用藥(膏劑、乳膏、眼藥水/膏等)的膏體可能出現油水分離、顆粒析出、變稀或變硬、變色、異味;眼藥水/膏開封后更易滋生細菌,高溫加速此過程,使用變質品可能引發感染。
液體藥(如酊劑、部分滴劑)的溶劑易揮發。高溫下可能導致有效成分濃度改變、溶劑揮發使瓶內藥物量減少、出現不應有的沉淀或渾濁。
【藥效變化】 高溫“折損”藥效 安全風險不容小覷
鄭乾文提醒,藥品在高溫下發生物理變化(如變色、變形、結塊等)時,其化學結構可能已遭破壞,導致有效成分分解失效,甚至產生有毒物質。例如,變質的磺胺類、維生素C可能生成有害成分,而變質的注射劑風險更高,可能引發嚴重不良反應。
【如何避免】 夏季藥品“避暑”指南
那么如何讓家里的藥品安全度夏?鄭乾文提出建議——最重要的是按說明書儲存,嚴格遵循藥品標注的儲存條件(常溫、陰涼處、冷藏等);存放陰涼干燥處,常溫(10—30℃)藥品應置于家中最陰涼、避光處;需陰涼(≤20℃)儲存的藥品,若室溫超標可放冰箱冷藏(2—8℃),且注意防潮。冷藏藥品要重點保護——胰島素、益生菌、部分滴眼液等必須全程冷藏(不可冷凍),取出時避免冷凝水影響藥效;防潮避光:遠離潮濕環境(如廚房、浴室),密封保存,藥箱內可放干燥劑;避免陽光直射,保留原包裝。定期檢查清理,發現變色、異味、沉淀等變質跡象,即使未過期也應丟棄;減少囤藥,夏季易變質的藥品(如糖漿、口服液)建議隨用隨買,避免長期存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市人社局多措并舉 人力資源與產業需求2025-08-04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