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村敬老院
02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帶動村民致富
1997年,大埔村結合村情實際,開始對全村資產資源進行摸底,盤點核實和登記。2009年9月,晉江市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監管工作會議召開后,大埔村又及時組織重新清查,做到不漏項、不漏登、不重登。
當年,共清查17個村民小組,審查資金累計672萬元,清理資產約2053.80萬元,土地面積12公頃,并及時按村務公開程序逐項張榜公示在村務公開欄上。
對清查中認為不明和不實的固定資產,由村委會擬訂處理意見,提交資產和資源登記簿等在內的“三資”賬簿。同時,對于個別問題進行妥善處理,防止矛盾激化。
“我們將村內閑置土地和被占公共土地回收整合后,建設成標準化廠房1.5萬平方米,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聽證會等形式進行發布、招租,村集體每年收入50萬元以上。”吳金程說,依托磁灶鎮中心居住區的改造工程和印刷產業基地的開發建設,加快推進舊村改造的同時,村里還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建設了一個占地5.8萬平方米的商貿中心區,實現與鎮區建設的有機對接,成為村集體收入的又一主要來源。
近年來,大埔村還成立了舊村改造投資公司,即村集體以資金或土地入股、規模企業現金入股、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進行,共同進行新村建設開發。同時,依托本鎮陶瓷市場,動員村民將閑置土地出讓出來,由村集體或規模以上企業投資開發成庫房、大場地,以儲存、保管、裝卸搬運、配送貨物,以滿足供應鏈上下游的需求。按照村民自愿入股的原則,成立股份合作社,明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集體資產中的權益,以增加村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收入。2015年,大埔村村財收入5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萬元。
大埔村黨委班子走訪村民了解訴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最后一位代書先生,珍藏一座城市一個群2025-08-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