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礁洲濕地。
近日,福州正式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是福建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為鞏固深化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成果,福州市林業局起草了《福州市國際濕地城市提升方案(2025—2031年)》(以下簡稱《提升方案》),將全面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維護濕地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鞏固提升國際濕地城市建設成效,高質量通過2031年國際濕地城市續期認證,并持續推動濕地與城市深度融合,進一步擦亮“國際濕地城市”福州名片。
福清興化灣濕地水鳥翩翩。
《提升方案》明確,提升重點任務為以下七項。
一是堅持濕地保護規劃引領。按照“持續、鞏固、完善、提升”的原則,編制《福州市濕地保護規劃(2025-2030年)》,指導福州新區管委會(長樂區政府)、各縣(市)區政府、高新區管委會開展規劃編制,將紅樹林保護內容納入濕地保護規劃。落實《“生態福地 美麗福州”建設行動方案》《福州市城區防洪排澇規劃》《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提升規劃》,到2031年,閩江流域國控斷面Ⅱ類水質比例達到90%以上,干流達到100%,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構建全域保護格局。
二是嚴格依法保護濕地。深入貫徹《福州市濕地保護辦法》《福州市全域治水條例》,壓實濱海濕地、河流濕地、城市濕地等部門保護、管理職責。加強濕地執法隊伍能力建設,依托林長制、河湖長制,全面強化濕地巡查執法,完善“林長+”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違法占用、破壞濕地行為。
三是強化濕地管理制度建設。完善各級濕地保護機構體系,落實濕地分級分類管控與管護責任。配強濕地專業人員,夯實濕地管護力量。在全市9處重要濕地周邊設立保護標志(含標示區界、管護責任單位、類型、級別和范圍)。建立評價制度,將濕地面積保有量、生態狀況等指標納入評價范疇,壓實保護責任。到2031年,福州濕地率不低于15%,保護率不低于50%。
四是構建濕地智慧監測體系。協同開展濕地資源調查監測與國土變更調查,建立濕地資源管理“一張圖”。探索建立1處濕地智慧管理平臺,整合部門信息,實現共享與動態管理。開展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完善濕地資源庫。建立濕地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及時處置濕地保護異常情況。
五是強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科學修復閩江流域(福州段)和濱海退化濕地生態功能。嚴控圍填濱海濕地,強化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統籌海岸帶生態保護治理,分階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美麗海灣。加強岸灘修復與海洋垃圾防治,筑牢“海灘—防護林—濕地”屏障。嚴守自然岸線保有率與占用和修復平衡制度。系統推進水生態修復,開展“三江兩溪”美麗河湖建設行動,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和流域水源涵養提升行動。到2031年,基本建成并鞏固提升國家級美麗海灣不少于2處、省級美麗海灣不少于4處。
六是科學推進濕地資源合理利用。加快閩江河口濕地申遺。探索海洋藍碳交易與濕地生態價值實現路徑,評估濱海濕地、漁業碳儲量和碳匯能力,謀劃建設藍碳示范項目與試驗基地,創新碳匯運營、賠償機制。提升閩江公園、花海公園等城市濕地公園品質,探索建立市級、縣級濕地公園。拓展惠民功能,打造百公里內河游線,做強“詩畫閩江”“福舟悠游”等福文化品牌。
七是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推廣與國際合作。加強濕地保護宣傳,開展各類濕地保護主題宣傳活動,建設完善14處濕地宣教場館,營造全民保護氛圍。深入挖掘濕地人文價值,結合船政、龍舟、三坊七巷等本地歷史文化與民俗,舉辦濕地文化活動。拓展福馬濕地保護交流平臺,開展福馬濕地及中華鳳頭燕鷗保護交流活動,加強中華鳳頭燕鷗種群監測與行為研究、生境保護與修復,建立海峽兩岸中華鳳頭燕鷗保育交流機制。以福建閩江河口國際重要濕地為平臺,推廣生態保護及入侵物種綜合治理經驗。深化與國際組織合作,積極申辦國際濕地城市市長圓桌會議、中國濕地論壇,充分展示福州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成效。(記者 陳木易/文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