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廈門鄉村煥發勃勃生機。海滄區青礁村的稻田里,蛙聲與蟬鳴此起彼伏,孩子們卷起褲管插起了秧;翔安澳頭社區,昔日閑置的廠房搖身變為充滿現代氣息的美術館,吸引著市民游客前來打卡。這個暑假,廈門的田野村落正以獨特的魅力迎來客流高峰,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成功解鎖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
“鋤禾日當午”躍然田間
“原來這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翔安面前埔村七彩田園里,孩子們在農民伯伯的指導下,體驗駕馭耕牛犁地。陽光下,泥土散發出芬芳,孩子們的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通過農事體驗,他們收獲了對勞動的敬畏與對自然的了解。
無獨有偶,海滄青礁村打造了中央田園區,孩子們不僅可以體驗插秧,還能在田間繪畫。
近年來,依托豐富的現代農業資源和鄉土文化底蘊,廈門積極探索“研學+農業+文旅”產業融合模式,讓“田間變課堂、農房變教室、農民變導師”,以上山摘果、下地插秧、“渾水摸魚”等豐富的農事體驗,搭配篝火晚會、夜間音樂會等休閑活動,構建起特色鮮明的鄉村研學產業鏈條,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文旅融合新樣本。
“一村一品”激活鄉村游
廈門鄉村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多元化的鄉村旅游業態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翔安東寮社區靠著一聯豆干,撬動多元業態。該社區開設了豆干餐廳,研發了12道與豆相關的菜色,聯動周邊的大豆種植基地、白云飛生態園、瓦窯公園等景點,打造了一條集農業科學、環境保護、工業生產、歷史文化于一體的觀光線路。到東寮社區品豆干、喝咖啡、烤紅薯成為這個暑期市民游客休閑娛樂的好選擇。
同安的手工米粉、手工面線也打出了名氣,前段時間,蓮花鎮蔗內村舉行蔗內米粉油菜花旅游文化節,游客紛至沓來。汀溪鎮更是盤活隘頭村溫泉資源,催生一批特色溫泉民宿,打造鄉村微度假勝地。
廈門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我市共培育市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專業村35個,其中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6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10個。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讓鄉村旅游告別傳統的“農家樂”模式,打造消費新場景,催生出豐富多彩的品牌活動。
千年古村遇上現代藝術
趁著周末到翔安澳頭社區吃海鮮、逛美術館,受到不少市民青睞。廈門不少鄉村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家聚集的新地標。
翔安黃厝村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村中存留著不少古厝。黃厝村盤活古厝資源,引入32名藝術家以及文創團隊,讓磚雕、漆畫、陶藝等傳統技藝煥發新生。黃厝文化藝術園、鴻漸藝術館、鄉村振興館等為“文藝黃厝”帶來了新氣象。
同安的后田村同樣也是“網紅村”,在藝術的加持下實現蛻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吃海鮮、賞海景、玩藝術,煥發新活力。
(海西晨報記者陳翠仙胡毓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