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江頭菜市場入口處的“彩戀食品”店內已亮起燈光,老板謝彩戀和家人正圍著操作臺忙碌:新鮮糯米研磨成漿的沙沙聲、花生芝麻碾碎的濃香、草龜粿印敲擊的清脆聲響,交織成廈門古早味蘇醒的“序曲”。在這家經營25年的小吃店里,一家三代人接力堅守,留住廈門經典味道。
20多年堅持“笨辦法”
“揉面要能摸到顆粒感,餡料香得直鉆鼻子,這才是老輩傳下的規矩。”謝彩戀一邊說,一邊將剛蒸好的草龜粿碼齊,翠綠的粿體上印著傳統龜甲紋樣,散發著鼠曲草與糯米的清香。
這款招牌點心從原料到成品出爐,需經近10個小時的純手工制作——鼠曲草是她親自包地栽種的,采摘后反復清洗研磨成泥,再與糯米粉混合,耐心揉捏,每一步都毫不含糊。
在快節奏的當下,不少商家改用機器預制或成品原料縮短工時,謝彩戀卻始終堅持老法子,只為留住食材本真的味道。“(辦法)笨是笨了點,但食材的本味騙不了人。”如今,謝彩戀和家人掌握了近百種點心的做法,從造型到口味,都是傳統風味。
謝彩戀坦言,她早已習慣每天凌晨開工、深夜收攤的日子,掌心磨出的厚繭、鼻尖記住的香氣,都是維系古早味的密碼。
靠著好手藝,“彩戀食品”積累了不少忠實顧客,遇到閩南人的節慶,一天的訂單可達近千單。謝彩戀告訴記者:“熟客們說,要想找小時候的味道,來彩戀準沒錯。還有熟客帶新朋友來,指著點心說,這和30年前我奶奶買的一個味。”
年輕人接棒注入新活力
操作臺前,30歲的小劉正跟著母親謝彩戀學習調制炸棗餡料。小劉曾當過中學教師、攝影師,5年前,眼看家里的食品店缺人手,他與做企業管理工作的妻子一起辭職,回到小店,從頭學起。
“做點心的步驟很繁瑣,得格外仔細,但也格外純粹。”小劉說,在他看來,辭去之前的工作一點也不可惜,比起從前每天抱著電腦回家吃飯,忙到沒時間陪伴家人,現在能守著家人,每天專注地做同一件事,日子過得踏實多了。
這門手藝從小劉的奶奶傳到他母親,如今再傳到他和妻子手中,可以說,這是他們三代人的情感紐帶。小劉的加入為老店注入了新活力,他開通外賣平臺,用鏡頭記錄點心制作過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古早味故事”,漸漸吸引了大批年輕食客。
“有顧客說,只有在我們店里才能吃到小時候的古早味面包。”小劉說,每當聽到這樣的話,他心里滿是成就感,也更明白了這份堅持與傳承的分量。
(海西晨報記者葉子申實習生葉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