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就讀學校:
晉江第二實驗小學、晉江一中
中考成績:保送直升
高考成績:理科668分
擬報院校:清華大學
提起自己孩子的優點,施鴻錨的父母驕傲地說,從小到大,他們從來不為孩子讀書操心,因為她執著、專注。他們說起一件家庭瑣事:生活中總有應酬,有時需要孩子陪同出席親朋好友的宴席,施鴻錨常常推辭,實在推托不了的,席間總是念念不忘沒有完成的作業,便中途離席返家了卻心中的掛念。
專注意味著勤奮和堅持
有位作家說過,對年輕人來說,青春是亮色,專注是底色。在生命之河的流淌中,施鴻錨珍惜時間、利用時間,著力發掘人生中時間這一最大的資本。
施鴻錨懂得什么才是專注。學校利用假期舉辦人文科學講座,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參與對象是學科綜合優秀生。每次講座,施鴻錨總是早早來到會場,坐在第一排,離主講老師最近的地方。本來,聽課的學生,座位有遠有近,但離老師越近,更容易提升專注力。施鴻錨深諳這個心理學原理:心理距離決定了空間距離,心理距離接近了,情感才能交融,交流才能順暢,學習才能提高效率。
施鴻錨知道如何才能專注。上午下課,已經是正午時分,學生紛紛離開教室涌向食堂,用可口的飯菜來滿足轆轆的饑腸。這時,施鴻錨卻是平靜地坐在位置上,打開作業本,認真地看書做題。5分鐘過去了,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她才大步走出教室,走向食堂。這時,食堂排隊買飯菜的“長龍”不見了,原來滿座的餐桌也剩出了許多的空位。中午她用飯遲了,卻掙得了時間。施鴻錨珍惜每一寸光陰,長年累月,積少成多,用自己的勤奮與堅持,描繪一個屬于自己的美麗愿景。
專注蘊含著思考和自律
專注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有了這樣的態度,才能嚴于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思考和自律是施鴻錨成長源源不竭的動力。
有一天下午數學考試,她考砸了。晚上,她重做了一遍,然后高興地發短信給顏曉玲老師:“啊,原來我還是都能做出來的。”顏老師回復說:“學習總有錯的時候,好好總結一下,你會表現得更好。”而姚立宏老師說:“當施鴻錨拿著試卷來找你分析時,她一定是對問題做了深入思考,反復求證。她只是找你尋求肯定。這時的我只需要給她適當鼓勵,無須太多的語言。”
施鴻錨嚴于自律,不斷進取。她的初中班主任林麗霜老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初一年班級參加心理情景劇,同學們積極準備,最后只得了個三等獎。幾個女同學很不高興,把獎狀撕了扔在地上。施鴻錨彎下腰,默默地撿起碎片,粘結復原。她對小伙伴說:“留下它作個紀念,鞭策著我們不斷進步。”第二年,在施鴻錨帶領下,他們不灰心喪氣,不怨天尤人,再登上校園情景劇舞臺,終于奪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專注是一種內心的堅守,也是一種忘我的境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更是一種優秀品質。陳燎原校長說:“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負責任、有作為,就當保持專注力,盡心、盡情、盡力。有了專注,才能永遠行走在路上,永遠看見新的希望。”(記者 陳海勇 通訊員 蘇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