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群眾詬病頗多的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意見》也作出了相應調整,提出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文件、教案、病例等成果形式代替論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意見》同時還提出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以及艱苦邊遠和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員,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
“改革后的職稱評審標準更加符合用人需求,評審方式更加靈活多樣。”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江認為,“這符合‘以用為本’的人才評價觀,用什么樣的人才,就要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方法。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反映了由過去的‘一刀切’人才評價方式向符合不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方式轉變,讓職稱評審制度助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這一改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在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的同時,《意見》還提出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國家通過人才評價這個‘指揮棒’,傳達以品德、能力、業績來識才用才聚才的信號,在全社會引起的最大反響就是讓干事業、做貢獻的老實人不吃虧,讓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人沒市場,讓社會需要的人才更有獲得感、更有成就感。”吳江表示。
多面放權,為邊遠基層人才松綁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基層地區歷來是人才鍛煉和成長的搖籃,但是長期以來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職稱評價制度卻很難讓人才在基層脫穎而出。對此,《意見》對艱苦邊遠地區的專業技術人才有所傾斜,比如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除了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外,“側重考察其實際工作業績,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打破論資排輩的僵化模式和職稱晉升過程中的學歷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