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窗不再是鋼筋水泥,而是青石疊翠、流水潺潺……當下第四代住宅正引領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水頭多家石企也借著這股東風,將園林搬進城市陽臺,讓“推窗見景,養花弄石”的詩意棲居照進現實。
各種園林產品打包出庫。
“石材產業單純賣材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不能提供設計施工一體化服務,企業遲早都會被淘汰掉。”山川園林景觀總經理唐川惠認為,第四代住宅東風正勁,企業若能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就會有做不完的項目。
創新服務延伸造園新可能
1日傍晚,當大多數人沉浸在“五一”假期的輕松氛圍中時,唐川惠正站在福清一處第四代住宅工地,緊盯一塊十幾米長的景觀石吊裝,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裳,目光卻始終專注。
隨著起重機緩緩落下,這塊來自水頭的天然石材,與周圍綠植、水景完美銜接,宛如一幅立體山水畫卷徐徐展開。唐川惠掏出手機,定格下這個瞬間,配文“讓石頭住進第四代住宅”,這條朋友圈很快收獲了百余點贊,其中不乏地產商、設計師和潛在客戶。
“這是我們承接的福清當地的一個第四代住宅售樓部景觀項目。”唐川惠向記者介紹,現在的地產商越來越“挑剔”,像保利、建發這些頭部企業,一個園林項目動輒需要幾十上百噸石材,既要氣勢恢宏,又要講究自然韻味。而她的團隊不僅能提供石材,更包攬從設計到施工的全流程服務。小到私人陽臺的“微縮園林”,造價一兩萬元;大到售樓部的震撼景觀,單項目上百萬元,都能精準滿足客戶需求。
“園林沒有標準答案。”唐川惠笑著說,預算高的客戶,可以選用紋理獨特的收藏級石材;追求性價比的客戶,普通青石搭配巧妙設計,同樣能營造出“一步一景”的驚喜。
在獲客策略上,唐川惠堪稱“多線作戰”高手。她在水頭市場核心地段打造了3個沉浸式園林展廳,假山流水、石徑通幽,客戶踏入便能直觀感受石材的魅力;11畝的工廠被改造成“桃花源”,生產區與景觀區融為一體,客戶既能考察加工實力,又能汲取設計靈感;20多名業務員化身“線上達人”,在短視頻平臺分享石材知識、施工案例,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突破百萬。
無獨有偶,悅華石材總經理蔡春曉也在探索差異化之路。他租下水頭江崎村一座農家院子,親手將其改造成“石材美學空間”:青石板鋪就小徑,石材花架上藤蔓纏繞,造型別致的石燈在暮色中點亮。
“這里不僅是展示廳,更是生活場景的縮影。客戶喜歡哪個角落,我們就能原樣復刻到他們家里,連花草樹木都一并‘打包’。”蔡春曉指著院中一處石制茶臺說,這種“場景化營銷”成效顯著,不少客戶看了院子后,直接下單定制整套園林方案。
從賣石頭到造園林,水頭石企正以創新服務打破行業邊界。當一塊塊冰冷的石材被賦予設計靈感與生活溫度,它們不僅裝點了第四代住宅的空中花園,更開辟出一條產值超億元的全新賽道。
聚力同行構建產業新閉環
然而,要想在這條賽道上走得更遠,水頭石企仍需要克服在服務上的短板。
目前,水頭超八成石企仍以材料批發為主,能提供設計、施工、售后一體化服務的企業不足10%。“很多甲方寧愿舍近求遠,選擇外地團隊,就是因為擔心本地企業服務鏈條不完整。”唐川惠對此深感惋惜。她呼吁更多同行延伸服務能力,“只有形成產業閉環,才能讓水頭石企真正成為第四代住宅造園市場的‘主力軍’。”
在閩南第一建材市場扎根十幾年的梁沉香,對行業的業態更迭有著深刻的感觸。回憶起創業初期,正逢房地產行業狂飆式發展,石材生意甚至容易到“躺著就能賺錢”——專業客戶和批發商蜂擁而至,大家比拼的只有價格和供貨速度,誰能更快更便宜地配齊材料,誰就能搶占市場。“那時候哪需要什么設計服務?客戶自己帶著圖紙來,拉完貨就走。”梁沉香回憶。
然而,近兩年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讓梁沉香的賬本發生了巨大變化:專業客戶數量銳減,批發商的訂單量也一縮再縮。站在堆滿庫存的倉庫里,她意識到:必須主動出擊,抓住陌生客戶和終端消費者的心。“現在的買家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她指著手機里的直播畫面說,“他們要的不是一塊冰冷的石頭,而是能直接搬進家里的‘詩和遠方’。”
如今,她開始嘗試把石材與綠植、水景搭配成一個個微型園林,甚至親自上陣直播。鏡頭前,她不再只是介紹石材規格,而是化身“造園顧問”,分享如何用普通青石搭配蕨類植物打造禪意角落,或是用異形石材構建現代藝術景觀。
“剛開始對著鏡頭說話,手心全是汗,覺得自己像個‘傻子’。但不到兩個月,直播間真的有人下單定制!”梁沉香坦言,曾經對短視頻、直播嗤之以鼻的她,如今成了行業轉型的積極推動者,還常常拉著同行分享經驗:“再不改變,我們就真的要被市場淘汰了!”
在這場從“賣材料”到“賣服務”的轉型浪潮中,水頭石企正在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他們正在用行動證明:只有打破固有思維,擁抱全鏈條服務,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破局重生,讓水頭石材真正成為第四代住宅造園市場的金字招牌。(記者 蔡靜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