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為本,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
自1986年恢復技術職稱評定以來,職稱制度的改革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在吳江看來,《意見》最大的亮點在于推進了職稱評審的社會化進程,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最終實現社會專業人才評審全覆蓋。
吳江提到的“職稱評審社會化”,在《意見》中首先體現在職稱體系的社會化上,《意見》提出拓展職稱評價人員范圍,“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機構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吳江認為,這些改革措施實際上是符合市場配置人才資源供求規律的制度設計。“現在我國有各類人才1.5億名左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多職業發展都會越來越知識化、技術化、專業化,這就需要獲得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水平的評價認定。現在的年輕擇業者不必再擠破頭地進入體制內去獲得評價。職稱評價的社會化改革就是打破體制內外的身份界限,一視同仁、消除歧視。職稱不再成為流動的壁壘,不再成為國有單位的‘特權’,這將有利于實現人才資源的市場優化配置。”
“職稱評審社會化”,還體現在職稱評審主體的社會化上,《意見》提出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對專業性強、社會通用范圍廣、標準化程度高的職稱系列,以及不具備評審能力的單位,依托具備較強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組織社會化評審機構進行職稱評審。”在建立完善個人自主申報、業內公正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督的社會化評審機制的同時,《意見》還提出探索建立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
“個人申報、第三方評價、單位擇優使用,這個體制有它的好處。”蕭鳴政認為,“申評分開有利于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能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就會被得到認可,有助于消除過去職稱評審中單位化、行業化、地域化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發展和流動,解決人才能力和崗位需求的矛盾,讓他們有更廣闊的選擇余地。”對于黑名單制度,蕭鳴政表示:“人才無德不貴,一個專業技術人才,如果沒有真正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的理想和踏實做事認真履職的品德,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被社會公認的人才。建立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關鍵是起到一種制約和規范作用,讓過去有了污點就換個單位的做法失去了用武之地,有助于引導專業人士真才實干,實事求是。”
“職稱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到5500多萬人的切身利益,《意見》的發布,是一個大的突破,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戰略的落實。”吳江同時還提醒,“《意見》的落實是一個政策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貫之以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理論、科學的方法。”
光明日報記者 任歡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劉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