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過那么多,就是單純想出來。”小韋回憶道,當初離開學校時,他并沒有想過打工自食其力,只是覺得趁年輕出去闖闖、見見世面,比在家里呆著要好。
在關嶺縣,能堅持讀到高中的并不多。李娜告訴記者,今年6月,畢業班500多名學生,只有200多個考上了高中。
“要是能考到全省有名的安順二中,上個好大學,差不多就有保障。”鄭超說。2016年中考,安順二中的分數線是549分,數據顯示,關嶺參加中考的3047名學生中,只有12.83%分數達到了500分以上。
這狹如一線天的希望,讓不少家長和學生都質疑讀書的意義。加之不少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著無力輔導學習的爺爺奶奶生活,放棄,變成了面對學業困難時最容易做出的抉擇。
鄭超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老師,因為他從來沒有帶過“重點班”的學生。
而在這里,普通班,差不多就意味著“與高中無緣”。鄭超給北青報記者舉了個例子,他在鄉鎮中學教書時,畢業年級300多人,只有50多人能夠擠過中考的獨木橋,剩下的學生,都只能在輟學與去職高中選擇。
薄弱的小學階段教育,讓初中老師的課程幾乎上不下去。語文老師說,小學畢業生還分不清聲母韻母,寫不全自己的家庭住址;數學老師則說,初一一上課就蒙了,因為學生乘法除法都還算不清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