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貸款方式處處埋“坑”
記者在廣東多所高校調研發現,不少大學生的日常開銷遠遠超出家里提供的生活費額度。而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審查嚴、借貸額度小、手續繁雜,大學生通過這些渠道借貸的難度很大。無需擔保和審查、進入門檻較低、貸款額度較大的新型借貸方式,應運而生。
“零門檻”借錢,引學生上鉤。記者在多個受學生青睞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看到,這些平臺大多打著“無抵押”、“零擔保”旗號,聲稱只需“身份證+手機號”就能迅速借款,“20分鐘到賬”。
“先消費、后買單”,以互聯網金融平臺替代信用卡。記者采訪發現,許多大學生都用某網絡平臺的虛擬信用卡充當信用卡。廣東勝倫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明說,這樣的消費平臺類似于虛擬信用卡,辦理類似業務,卻仍缺乏嚴格管理。
合同里藏陷阱,抬高利率、手續費。深圳律師協會互聯網金融專委會主任陳科軍介紹,一些校園貸平臺的借款門檻低,很難控制不良率。為了覆蓋不良率,只有抬高利率、手續費。而部分大學生缺乏金融、法律常識,往往易被“零門檻”吸引而忽略合同里的陷阱。
利滾利、息滾息,“雪球”越滾越大。鄭明曾接到一個案例,一名在校女大學生在線上線下金融平臺四處借款,欠下13萬多元,其中14筆借款來自互聯網金融平臺。一個借錢平臺引導她去另一個平臺借款還錢,拆東墻補西墻,陷入惡性循環,有的貸款月息高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