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剛走,新型消費信貸又來挖“坑”,新舊交替、花樣迭出的陷阱背后折射出大學生消費觀念問題。
日前,天貓發布的高校消費趨勢榜單顯示,過去一年,全國大學生“剁手”指數攀升,天貓超市北京高校銷售增速達到北京整體市場的5倍,來自在校生的訂單已經占到17%。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一份針對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報告顯示,超三成大學生曾入不敷出,39%的被調查學生反映身邊有人使用過校園貸類借款。
尚未自食其力的大學生每月消費究竟多少?消費在哪些方面?為何陷入借貸危機?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大學生超前消費成風
記者梳理發現,校園貸一度盛行,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幾種超前消費取向:
奢侈品消費。打開就讀于華南理工大學的小于的微信朋友圈“曬圖”,各種“大牌”化妝品琳瑯滿目。她向記者出示了最近一個月的賬單:滴滴打車1174.87元,外賣訂餐2218.69元,網購4513.85元。一般來說,這位女大學生每月的花銷都在七八千元。據了解,陷入裸貸的女大學生中有部分人是因追求奢侈品而無法自拔。
社交娛樂消費。今年開學初,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大二學生小朱因借校園貸20余萬元自殺。據警方調查,貸款基本用于和同學聚餐以及償還貸款。廣東工業大學的小林表示,一次聚會人均花費100多元。若不喜歡出去玩或是花錢“摳門”,往往會和其他同學“漸行漸遠”。
培訓創業消費。近兩年,廣東多所高校部分大學生被廣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培訓“洗腦”,誘導其簽下分期付款的借貸合同,陷入債務泥沼。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學生小楊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消費理性,月均消費1000元,但為了獲得培訓公司所承諾的實習和就業機會而陷入培訓貸。
不良消費。還有少數大學生因沾染賭博而陷入高利貸。
曾對校園貸做過調查的中山大學受訪學生小何說,大學生的面子情結、虛榮心理,讓其消費超出了自己的償還能力,但又羞于向父母伸手,只好另尋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