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聯合引導正確消費觀
今年5月,為整治“校園貸”亂象,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杜絕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以培訓、求職、職業指導等名義,捆綁推薦信貸服務。
9月,教育部再次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一段時間以來,被叫停的校園貸平臺趨于沉寂,但在手機APP等新型借款平臺上,仍有大學生上當受騙背負巨額債務的案例發生。受訪專家呼吁,整治校園貸亂象,要疏堵結合、綜合施策。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表示,面對大學生消費的客觀需求,要正確引導。建議通過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建立免息或低息的公益性貸款服務平臺,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消費觀,同時也為企業培育優質的未來客戶,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此外,須防范社會奢靡之風蔓延侵襲校園,這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教育引導。
同時,部分受訪學生反映,盡管學校三令五申,同學們也“談貸色變”,但還是容易陷入校園貸演變出來的各種新套路中。對此,鄭明認為,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建議把法律教育和學生管理結合起來,講授貼近生活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學會辨別生活中的法律風險,通過法律渠道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