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作為農業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改進作風,強化實干擔當,聚焦種業短板、企業需求,從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監管服務等維度發力,為現代種業創新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全力優化種業營商環境,助推種業振興行穩致遠。
政策引領 筑牢種業發展根基
政策是產業發展的“導航燈”。在原有蔬菜種子種苗產業扶持措施的基礎上,市農業農村局主動作為,認真總結種業振興行動實踐經驗,深入各區、種業企業、涉種科研單位調研,召開種業企業座談會,廣泛汲取發展智慧,精準把握新時期企業需求與產業痛點,今年7月制定出臺《廈門市促進種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
這一政策“組合拳”,從農作物種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種質資源引進與應用,到新品種選育,全方位加大對農作物、花卉、水產種業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政策的更新迭代,如同為種業發展筑牢堅實根基,引導資源集聚、激發創新活力,讓種業企業清晰看到發展方向,更有底氣投身種業創新浪潮,為產業升級提供持續的政策驅動力。
資金扶持 激活企業創新引擎
資金保障是種業發展的“燃料劑”。市農業農村局嚴格落實2025年度種業扶持項目資金,構建起“宣傳—申報—審核—發放”全流程服務體系。
該局積極指導各區開展種業政策宣傳,鼓勵企業申報扶持項目,同時以嚴謹態度開展項目資金審核,確保資金精準滴灌優質企業。今年來,已對15家種業企業發放獎補資金383.47萬元。
廈門現有持證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企業39家,其中經營蔬菜作物的38家,經營水稻作物的1家,花椰菜、苦瓜、小番茄等特色果蔬銷售量占全國前列。全市種業企業進一步向育繁推一體化方向發展,種業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逐步提升,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的共11家,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10家。其中,農友種苗、華泰五谷被認定為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種子企業,中廈蔬菜種籽被評為福建省省級“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種業企業;廈門百利、中廈蔬菜種籽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友種苗被認定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廈門市扶持蔬菜種子種苗產業發展措施》自2020年實施以來,種業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企業育種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培育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蔬菜新品種達49個;種子種苗產能大幅提升,農作物種子種苗年產值從2019年的3.8億元到2025年的5.5億元,增長44.7%,實現跨越式增長。越來越多種業企業在資金助力下,加速新品種研發與產業化應用,種業發展的“創新引擎”轟鳴作響。
監管護航 凈化種業市場生態
良好的市場環境是種業健康發展的“防護盾”。市農業農村局精心組織實施全市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種子生產經營行為和質量監督檢查。
市農業農村局通過強化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侵權盜版等違法行為,進一步規范種子市場秩序,有效保護育種創新積極性。今年來,該局共抽檢4家種子企業、18個蔬菜種子樣品,以“嚴監管”守護“好種子”。
每一次抽檢、每一項執法行動,都在向市場傳遞清晰信號:侵權違法行不通,創新創造受保護。以此為種業發展營造公平競爭、風清氣正的市場生態,讓創新者得利、守法者安心,為種業振興筑牢市場“防護堤”。
服務前置 提升審批效能溫度
審批服務是營商環境的“晴雨表”。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工作人員踐行“主動靠前、精準服務”理念,聚焦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到期企業,提前介入、及時提醒,指導企業開展重新申請工作。按照辦事指南對申報材料進行“預檢查”,從材料形式到內容嚴格把關,幫助企業避免失誤、提高效率,實現“一次提交、一次成功”。
今年來,該局已為7家種業企業順利辦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到期重新發證,以高效服務助力企業合法合規生產經營。這種“把麻煩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企業”的服務模式,讓種業企業切實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溫度”,極大縮短辦事周期、降低時間成本,為企業輕裝上陣投身種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從政策謀篇布局,到資金精準滴灌,從市場監管護航,到審批服務提效,市農業農村局以系統思維、務實行動優化種業營商環境,為種業振興匯聚起強大合力。市農業農村局表示,下一步,將積極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踐行務實作風,聚焦企業和農民關注的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通過系統融合提升糧食產能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切實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實績實效。
(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