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高校青年團走進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參觀交流。不少臺灣高校青年用手機購買碳匯,開展兩岸青年碳匯交流。引起他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廈門垃圾分類碳交易。
早在2024年1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就設立了全國首個垃圾分類碳交易平臺,并完成了全國首宗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金安社區通過垃圾四分類實現的碳減排量10168噸。
這10168噸碳減排量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環境工程與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葉志隆介紹,從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安社區居民累計將生活垃圾分出72065.6噸的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再根據《居民社區生活垃圾四分類碳減排方法學》,通過“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轉運、處理處置、資源化利用”等行為,對產生的碳減排量進行核算。
廈門市垃圾分類辦公室表示,碳減排量交易的成功簽約,標志著廈門市“以綠色交易促進社區垃圾分類”新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創新發展,助力城市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在成功完成全國首宗垃圾分類碳減排量交易的基礎上,2024年10月,全國首宗居民小區低值可回收物分類碳交易項目在廈門市集美區簽約。該項目由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廈門市集美區住建和交通局、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共同發起。廈門陸海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向集美區購買低值可回收物分類碳減排量2450噸,所得經費用于社區建設,為居民購買更多公共服務。
廈門在垃圾分類碳交易的創新工作持續加碼。2024年12月,全國首筆生廚余垃圾分類及就地資源化利用碳減排量交易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在廈門市翔安區成功簽約。當地村莊和合作社通過出售生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的6341噸碳減排量,成功將碳匯變成“鈔票”,所得收益用于進一步激勵村民積極參與生廚余垃圾處理和利用。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自設立全國首個垃圾分類碳交易平臺一年多以來,累計完成垃圾分類碳交易1.89萬噸,以垃圾分類“小切口”撬動綠色交易“大發展”,全力打造垃圾分類碳交易“廈門模式”。
(廈門日報記者 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