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返鄉
“白頭回泉州,哭一回;東岳山找不到母親墳,仰天長哭;宗祠破敗,跌地痛哭”
白頭回鄉
墳頭祖祠里三哭
1987年底,臺灣當局開禁,此時的王老已年過花甲。
一年后,王老終于回到泉州。“沒變,真的沒變,還是老樣子。”當時泉州古城,只新修了溫陵路和九一街,其余和他手中的手繪地圖一樣,眼淚奪眶而出——在臺灣,他憑記憶畫下泉州老城區大街小巷,小到一個府宅。
回鄉第一件事是去祭奠親人。記憶中,母親的墳在東岳山頭,兒時年年祭掃,一別40多年,自己頭發都白了。母親養育自己,兒時祭掃場景,一時全涌上心來:母親的墳頭怎樣了?這些年有人去看望她照管她嗎?墳頭會不會已經雜草叢生?
當老人到達東岳山頭時,的確荒草四野,牛屎積地,卻怎么也找不到墓碑,甚至連墳頭都不見了。
王老悲從中來,仰天長哭。
之后,他來到南俊巷的祖祠。祖祠的門還在,但圍墻部分倒塌,很破敗。他想到祠堂內去燒幾炷香,卻被攔住告知已用作倉庫了:一眼望去,亂七八糟的堆滿了貨物。
母親的墳頭沒了,連千年祖祠也毀了,王老一急,一跤跌倒,伏地痛哭。
重建祖祠
祭祖飛越339次
王人瑞發愿,祖祠一定要修繕。
回臺后,王老立即發動了王氏宗親會捐款。次年,他帶來了十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起返鄉。“旅行社不讓他們回來,說年歲太大怕出意外,但老人家說,即使死在路上,也甘愿。沒別的,就是想回來看一看。”王老傷感地說,當老人們看到祖祠破敗時,都哭了,“那幅畫面一直印在我腦海”。
自第一次回鄉后,每年祭祖,王人瑞都會回來。如今算來,王老已回來170次,飛越海峽339次。他有一份特殊的表格,上面記載著他這170次的不平凡歷程。
在他的發動下,祖祠也兩度修繕,2000年大修后還建了一個展覽館。同時,王老還花了20多年時間,整理族譜,如今已出了三個版本,資料甚至查到美國。“我去紐約旅行,還專門去圖書館查資料,影印帶回來。”說到這,王老有些得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