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五彩繽紛鬧元宵
走古事中,有武媚娘”扮相
走古事中,有“張飛”扮相
●上杭南陽鎮
舞花燈
正月十五晚,迎花燈活動開始時,各家各戶都會焚香祈福,點燃花燈內蠟燭?;粲汕鄩涯昴卸∏嬷挤疟夼?,謂之出燈,寓意出丁了,昭示來年添丁發財。然后先以家族為單位把花燈連在一起,再把各家族花燈依次連接起來,由指定的人指揮,龍頭、鼓樂引路,小孩手提鼓子燈在后,接著是花燈隊伍,最后由龍尾壓陣。
●漳平縣雙洋鎮
“炮龍”
雙洋鎮在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置寧洋縣,是一個商官云集的鬧市縣城。從那時起,雙洋鎮開始有了“炮龍”鬧元宵的習俗,至今已經延續了400多年。元宵節當晚,村民們將燃放的鞭炮扔向正在搖頭擺尾、傳送祝福的炮龍。炮龍在鋪天蓋地的爆竹聲中左右翻騰,上下起舞,為每家每戶送祝福討彩頭。
●長汀縣河田鎮、三洲鎮
“游玻璃子燈”
“玻璃子燈”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燈身、燈座和燈掛。燈身成八角,以竹篾片為骨架,成倒塔狀。每當“迎燈”時,點燃蠟燈,每迎一天,都會逐步加上燈,意為添丁進口。點燈后,如絢麗花籃。燈頂有一個鐵環,作為穿插橫桿便于撐起之用?;粲蓛扇俗髦髁χ味穑笥腋饔袃晌?,手執鐵叉既可防搖晃又可幫助撐起。
●漳平市赤水鎮
“角板燈”
赤水鎮赤水村燈火鬧元宵從清朝道光年代開始就有了,從沒間斷。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其中,赤水“角板燈”最有特色。村民們就地取材,用竹篾做框架編織成各種形狀的燈籠,外面裱以彩色蠟紙,上面畫著各種圖案,做好的“花燈”用一條條木板(角板)來固定,稱為“赤水角板燈”。
●連城縣廟前鎮
芷溪花燈
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的芷溪花燈,相傳是由清康熙年間在蘇州做官、娶蘇州人為妻的楊燕山從蘇州傳入?;粢詫m燈為主燈,每個花燈重20余斤,高5尺,分二層、三層結構,有99盞油燈火;由二十幾人抬護,元宵節期間按姓氏輪流出燈,多時達百余盞,組成一支花燈長隊,配以鑼鼓、十番樂隊,十分壯觀。(海都記者 戴敏 簡偉雄 林秋燕 張燕紅 通訊員 姚永亮 陳麗斯 何東方 馬斌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