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6日訊 昨日,天空下著雨,但沒有影響大伙歡歡喜喜鬧元宵的心情。
一年一度的蘇邦元宵燈會,將龍巖新羅雁石鎮蘇邦村裝扮成熱鬧歡騰的世界。古裝戲、爬刀梯、繞境游燈,一個接一個的節目將村民們的情緒逐漸帶向高潮。而在永定區撫市鎮,花燈古事隊伍在街頭穿鬧,將喜慶帶到了每個人身邊。
蘇邦燈會首個重磅項目——爬刀梯
新羅蘇邦村
上千人挑燈 巡游村中
昨天一大早,新羅雁石鎮蘇邦村里的人們就忙活開了,設師臺打醮,擺戲臺唱戲,猜燈謎。一進村,就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
下午2點,隨著一聲炮響,燈會首個重磅項目——爬刀梯,在村中一寬闊的農田中上演。稻田中豎立一近20米高的刀梯,其中下面為木梯,頂部6梯為刀梯。農田邊刀梯下,圍滿了數百位村民,從六七歲小孩至七旬老人。道師登頂后,一邊表演著倒立、側立等高難度動作,一邊撒下谷子、平安符、筷子等物。三樣東西分別意味著“豐收、平安與食物”。地面上的村民們則積極爭搶,現場氣氛一下子進入高潮。
據村民們說,今年爬刀梯比往年冷清不少,一是下雨,二是往年最熱鬧的是撒零錢,代表發財,所有人都會積極參與,今年卻取消了。
20分鐘后,爬刀梯結束,而意猶未盡的人們也漸漸散場。一天的等待,在晚飯后,迎來了燈會最重頭的活動。
村民們紛紛從家中出來,每戶至少派一名男丁參加,挑著燈籠,背著包袱,手執紙旗,到村中祭臺集合。雨并沒有阻擋住村民們的熱情。浩浩蕩蕩上千人,排著整齊的隊伍從村中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土樓——東洋樓游起,繞全村巡游一周。夜幕中,就像一條光帶圍繞村中。
蘇邦鬧元宵節,上刀梯、繞境游燈、祭祀是主要的民俗活動。五年一大鬧,從正月初十開始;小鬧從正月十二開始。其間,大家團聚,村里決不允許打架斗毆、賭博。其中,蘇邦元宵燈會,至今已延續400多年。
據傳,陳氏四世祖曾向天神許愿,希望陳氏家族一人生三子,六代出千丁,至第十世時,陳氏人丁已有千丁之上。后實現愿望,便開始于元宵開建醮,答謝神恩。繞境游燈,“燈”與“丁”諧音,“游燈”即“游丁”,旨在告慰先人人丁興旺,而每次都要有千位男子參加。
據蘇邦村東洋樓理事會會長陳永紅介紹,游燈時最多曾有四五千人參加,一般游燈一次需至少2個小時。游燈完后,每人將燈籠帶回家,若家中有兒女新婚,燈籠掛于新房房中寓意“添丁”。
永定撫市鎮
花燈古事隊 街頭巡游
走古事中,有“張飛”“武媚娘”(從上至下)扮相
永定區撫市鎮的走古事,則讓人感受到一種祥和。撫市走古事從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一連五天,而昨日上午的出游,則是第一個高潮。
撫市走古事以姓氏為單位,組織花燈古事隊伍游行。昨日,輪到了撫市中在村蘇姓合族登場。
昨日上午11點左右,在中在村蘇氏大宗祠,蘇姓各支花燈、古事隊伍,在祠前的大坪先熱鬧地穿鬧了一番。
緊接著是出街巡游。隊伍前頭,是鑼鼓彩旗隊,隨后,在眾多花轎的簇擁下,古代人物被村中青壯年列隊抬出,村內年輕的男女、小孩,按照古代裝扮,扮演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妖嬈的“武媚娘”、英武的“二郎神”、魁梧的“張飛”,各個扮相形象逼真,讓人有穿越之感。加上充滿現代氣息的持槍列隊,這些隊伍整隊上街,有幾百米長。
焰火后,古事隊伍便沿著撫興大道游行。一路上,每到一戶,村民們都擺供品點燭臺、放鞭炮,迎接喜慶的古事隊伍,以求平安納福。喜鬧的村民以及攝影愛好者,緊緊跟隨。一路上鞭炮聲、歡笑聲不斷。待參拜過萬壽寺后,隊伍便游行到老街祠堂穿鬧,方在吶喊聲中結束。
據介紹,永定撫市“走古事”起源于中原,從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以來,傳承不衰。通過這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撫市的“走古事”,與連城羅坊的略有區別,它不僅以歷代傳說故事、戲曲為素材,還添加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裝扮“古事棚”,再由青壯年抬著游行。而古事隊伍所選取的人物故事中,常見的有魁星點燈、桃園三結義、五虎將、六國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