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大型文旅山水史詩《月映武夷》在南平武夷山市首演,接下來,將開啟常態化駐場演出。
這是一場將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市場化作品的探路嘗試。演出以朱子文化為線索,融合視覺盛宴與文化哲思,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賞山水之美,悟理學之韻。
這是一次國內頂尖團隊的智慧碰撞。該劇由知名導演、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肖向榮執導,著名導演薩迦多吉擔任總制作人,攜手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池浚、著名舞美設計師郭昕等業內知名團隊精心打造。
這是一席打破世界紀錄的視覺盛宴。首演現場,全球首創的45m高壓水幕、智能機械舞臺等多項舞臺技術獲得世界紀錄認證,以科技重塑“人在畫中游”的東方美學意境。項目以“演藝+”模式深度融合多元業態,賦能當地文旅產業創新發展。
以美為介 “理”入人心
下午4時,第一幕《鑒天》緩緩啟幕,月光將一方池塘染作銀緞。朱松與小朱熹對坐品茗的剪影在水汽中若隱若現,一場跨越800年的對話由此展開。
朱子理學深邃晦澀,如何讓它走出典籍,化作可觸可感的人間煙火?
隨著劇情推進,觀眾可以找到答案。劇中,4個時期的朱熹形象——好奇的稚子、求索的少年、沉淀的中年、頓悟的老者,在光影中輾轉千年。觀眾透過“朱子之眼”“朱子之口”“朱子之足”與“朱子之心”這四重維度,遍歷了朱子的山水哲思之旅。
“我們通過舞蹈、多媒體等手段營造美好的、震撼的效果,深入淺出地展現哲理,以極致的美感激發觀眾對朱子理學的興趣,實現寓教于樂。”總制作人薩迦多吉解釋說。
光影變幻,環幕時而再現“一水奔流疊嶂開”的壯闊,時而以雨幕溪流勾勒出追尋真理的詩意。白鷺舞者掠水而過,翅尖帶起的水霧,將錢穆對朱子“徜徉山水,俯仰溪云,則儼如一隱士”的評價具象成景。
據介紹,《月映武夷》取自“月映萬川,理一分殊”的理學精髓。主創團隊深入閩北采風,將大武夷文化圈的精髓融入劇中:
在“燒制”建盞時,舞者的裙擺如火苗躍動,當釉面在光影中綻出曜變,水舞臺與環幕相映成輝,觀眾仿佛置身龍窯之內,目睹“盞如人生”的淬煉;
隨著三層樓高的建本破水而出,那些曾被“慶元黨禁”禁錮的理學箴言,在科技光影中重獲新生;
五夫魚龍戲、邵武儺戲等非遺技藝經現代手法重塑,化作躍動的藝術符號……
祠堂暖光搖曳,“朱子家禮”悄然開啟。祝五娘的湯餅騰起熱氣,文公菜的香氣漫過席間。舞者揖讓有度,宋式生活美學與家庭倫理如在眼前。幸運的年輕觀眾登臺親歷“朱子”主持的冠笄禮。冠翅輕顫,發簪緩插,古老的禮儀與當代青春溫柔共振。
服化道總設計韓春啟介紹,為適配舞臺節奏,團隊簡化了宋式禮儀,既保留禮儀精髓,又提升觀賞體驗。
在全劇高潮《悟心》中,看不清邊際的舞臺化作浩渺九曲溪。電閃雷鳴間,朱熹立于石上,暴雨自穹頂傾瀉,打濕了他的青衫。群演舞動圓月般的油紙傘,燙金的哲言隨雨幕紛紛墜落。
“我懂了,我懂了!”猛然間,朱熹從丹崖屹立中悟出了禮存天地,在溪水迂回間參透了理含剛柔。他振臂高呼,躍下巨石,在水中狂奔。
當“千江映千月,千月復歸一”的吶喊響徹劇場,群演的油紙傘旋出萬千水暈,與墜落的巨型月輪交相輝映。他掬起一捧水,喜極而泣——那一刻,八百年前的哲思與現代人對生命的叩問,在雨水與心潮的激蕩中產生了共鳴。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八百年后的我們,依然能在山水間與朱熹心靈相通,感悟同一個“理”:有人在白鷺翩躚間忘卻喧囂,有人看見盞如人生的壯美,有人讀懂家禮傳承的溫度……劇場燈光漸暗,武夷山水的輪廓若隱若現,掌聲經久不息。
“《月映武夷》從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重要論述出發,以新時代的語境,創新闡述朱子文化,串聯大武夷的茶文化、建本文化、建盞文化等傳統文化精髓,讓優秀傳統文化可感知、可體驗、可傳播,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產生情感共鳴。”武夷山市委常委、國家旅游度假區黨委書記林飛表示。
科技集群 舞臺“造夢”
朱熹的手稿化作靈動的水幕投影,高大的建本雕刻破水而出,儺戲面具重組為數據粒子,巨型魚龍燈在頭頂上翻騰……這般奇幻的文化意象,現實中前所未見,此刻卻在舞臺上觸手可及。
夢境之后,藏著全球首創的45m高壓水幕、智能機械舞臺、2400㎡IMAX級影像等多項已獲得世界紀錄認證的舞臺技術。
“朱熹生活在宋代,而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史的一座高峰。有感于此,我們在設計中融入大量的宋畫元素,使整場演出如宋畫長卷,在觀眾眼前緩緩鋪陳。”舞美總設計郭昕說,演出舞臺的臺口比例達45m×10.3m,在國內外都極為罕見。
67m跨度、2500㎡的國內最大室內沉浸水舞臺,能瞬間完成干濕切換。前一刻還是堅實的表演區域,瞬間便化作波光粼粼的水面,配合霧森裝置,宛若仙境,讓觀眾無法捉摸。舞臺之下,升降、開合、推拉等機械裝置配合編程數控系統精密運轉;舞臺上方,巨型月亮屏從天而降,在空中漂移,燈光與多媒體影像交織,構建出水天一色的多維幻境。
劇中,當巨型建本從舞臺中央緩緩升起,鎏金的文字與圖樣在水痕中閃爍,觀眾席傳來此起彼伏的驚嘆。郭昕透露,這座長期置于水下的建本,因易受水蝕,主創團隊經多次實驗,才攻克了防水材料的難題。
此外,相當于4塊IMAX級巨幕(2400㎡投影)構建的270°全景和3D透視技術將建盞窯火化作銀河星云,觀眾目之所及處,皆化作窯爐。“我們將舞臺成像的面積拓展至常規視覺效果的兩倍,再疊加裸眼3D技術,讓觀眾更有沉浸感。”視覺總設計胡朕說。
服裝設計同樣暗藏巧思。序幕中,舞者化身白鷺,單翅造型的“道具化服裝”輕盈舒展,頭飾凝練了白鷺羽冠等特征,勾勒出自然空靈之態。據服化道總設計韓春啟介紹,朱熹的冠帽、華服、妝面等,無不經過嚴謹的歷史考據。
薩迦多吉介紹,舞臺是一個“造夢空間”,“要讓觀眾在固定的空間里感受無限的空間”,成就“傳統加現代,藝術加科技”的沉浸式美學。
業態融合 文旅新篇
《月映武夷》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也是探索“演藝+”業態融合的生動范本。
據福建武夷山文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彬介紹,在門票經濟層面,《月映武夷》作為室內演出,以白天下午為主的場次設置,既規避了天氣影響,又覆蓋了老人、兒童等更多游客群體,與夜間露天演出的《印象大紅袍》形成錯位互補。而且,兩部演出的觀影地相距不到3公里,有望實現客源共享與效益疊加。
除門票收益外,衍生產品與產業聯合也將成為新的增長極。“我們將圍繞朱子文化開發系列文創產品,涵蓋卡通朱子手辦、特色茶禮茶器等。同時,依托同一運營主體,整合周邊景區、溫泉酒店等文旅資源,規劃建設宋式美學主題酒店等,豐富游客體驗。”鄭彬表示。
此外,劇場將打造集文化、宣傳、會議、展演等于一體的全新業態,實現集約化“共享經濟”。鄭彬介紹:“劇場的全智能水舞臺能瞬間實現干濕切換,也非常適合承辦大型時裝時尚活動、數字VR場景下的線下推薦展示活動等。”
劇場還致力于打造思政課堂和研學基地。鄭彬說:“我們希望將其打造成屬于武夷山乃至全福建、全中國的精神家園、思政課堂,未來將重點發力青少年研學市場、國學班等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朱子文化走出國門,加強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月映武夷》是我們將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嘗試。它抓住了文化、業態、創意、科技四個關鍵詞,培育文旅新質生產力。演出優化了武夷山旅游產品供給結構、豐富了消費場景、進一步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將有力助推武夷山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武夷山市委常委、國家旅游度假區黨委書記林飛說。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