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微電子攜手OPPO成功開發出“全球最窄四等邊”手機屏;福建燦豐玻璃有限公司建成省內首條切磨鋼智能連線生產線;福州科技企業星網銳捷發布DeepSeek企業私有算力一體機……在福建,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科創大潮中“站上C位”。
近年來,福建通過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計劃,開展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全覆蓋兩提升”行動,深入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新模式,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雙鏈”融合發展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數據顯示,福建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超過1.45萬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創新時代,一方面需要政府營造創新環境、集聚創新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廣大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以“創”為先,循“新”而進,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從精準對接到無縫對接。
自主創新搶占前沿賽道
這個春天,科技熱度攀升:福建省黨政代表團赴浙江、安徽學習考察;各地領導深入一線調研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企業家也從不同的科技“爆款”中開展更多原創性探索,加大創新投入,重塑產業優勢。
DeepSeek掀起的科技熱潮,推動國內AI技術市場變局。美圖公司旗下的“美圖設計室”,去年底就已接入DeepSeek大模型,實現了圖文交互、智能推薦和多模態編輯的協同應用。“今年2月,‘AI換裝’助推美顏相機登頂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12個國家和地區AppStore免費總榜第一。”美圖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欣鴻說。
布局AI,讓美圖得以重生。吳欣鴻仍記得過去“難熬的日子”,特別是2018—2019年,美圖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轉機出現在2023年春節前,吳欣鴻組建了一支團隊,沒日沒夜地研究AI技術并進行測試。在2023年的美圖影像節上,美圖發布了7款AI技術驅動的新產品,美圖奇想大模型首次亮相,引發市場強烈關注。
2024年,美圖公司實現凈利潤5.9億元,AI發揮了重要作用。吳欣鴻說,這是“時代的饋贈”。一直以來,超前規劃布局、加大研發力度,始終是美圖公司的首選。2024年,美圖研發費用是9.1億元,同比增長43.3%。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躋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列,帶領LED電影屏進入“新的春天”。這也堅定了強力巨彩進一步推動小間距LED顯示、Mini-LED顯示、大數據智能互動顯示等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更高的產品性能將進一步解鎖各類影片的畫質極限。”強力巨彩董事長朱志強說。
21年前,朱志強在泉州偏僻的城中村創立占地僅100平方米的強力巨彩,面對日本、韓國等幾乎壟斷了液晶顯示面板技術專利、產能和定價權的局面,強力巨彩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近些年,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建設研發檢測實驗室,組建一支由行業頂尖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通過技術、生態、渠道和應用端的多重創新,主動重塑競爭邏輯和應用價值鏈。
細數福建創新“家底”,不少故事為人所樂道:福耀玻璃解決一批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圣農集團實現白羽肉雞種業自主研發;手撕鋼、筆尖鋼、光刻膠、電子特氣、宮頸癌疫苗、高純金屬靶材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實現自主研發突破。這些創新企業發展的背后,有創新生態的打造,有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有效配合,“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得到了有力印證。
據統計,2024年,福建瞄準產業科技前沿和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創新需求,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實施3300多項省級科研攻關項目。其中,我省企業參與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超600項,高價值發明專利增長23.8%,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超1200億元。
協同賦能驅動“創新飛輪”
“具身智能”首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業內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這是由高度復雜的技術集成的,靠各家企業單打獨斗遠遠不夠。
廈門大學數字媒體計算中心的做法是,牽頭搭建廈門市社交型機器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攜手深圳市江智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展開深度協同。
“從2018年起,我們就開始研究機器人技術,并提供社交型機器人‘身、芯、頭、腦、感、情’六大核心技術的研發與轉讓,以及人才培訓、科技招商、機器人檢測和通用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廈門大學數字媒體計算中心負責人姚俊峰說,目前已完成教育機器人、陪護機器人、康養機器人等開發應用。
實驗室誕生的技術必須要走向市場。2021年,江智技術在廈門成立了江智(福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與廈門大學聯合成立實驗室。如今,江智技術已開發了覆蓋老人陪伴、慢病測評、慢病康復三大主要場景的8款以上康養系列機器人,服務于國內外的老人群體。“企業技術研發離不開高校,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離不開企業。”江智技術總經理趙歲民表示。
曾有媒體探尋杭州“六小龍”的“尋龍訣”,一個說法是:答案藏在浙大實驗室的板凳上。當創新鏈攜手產業鏈,從基礎研究到材料突破再到技術轉化,“汝之成果”是“彼之資源”。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說:“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關鍵抓手,也是中國企業成長為世界一流企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4月,丁世忠率高管團隊訪問東華大學。雙方共同為“東華-安踏聯合創新研究院:先進纖維材料實驗室”揭牌,其目標是建成國內一流先進纖維材料研究平臺,推動從基礎研究到市場落地的全鏈條創新。
一組數據印證了安踏的決心:2024年,安踏集團投入研發經費20億元,研發支出同比增長20%。2024年,安踏集團還牽頭成立體育用品產業創新聯合體,搭建全球開放式創新生態網絡,包含6大設計中心、70所高校、250個專家及幾百個供應商。
在“中國鞋都”晉江,經濟開發區數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科學實驗室、企業廠房比肩而立,涉及鞋服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例如特步集團,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針對鞋履測試、設計與研發的X-Lab運動科學實驗室,應用三維動作捕捉系統、運動力學分析系統等為產品創新提供科技支持。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仍然存在本地高校支撐有限,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需求對接不緊密、合作多停留在短期項目層面等問題。為此,我省將進一步引導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攻關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突破技術難題。同時,依托企業主體打造產業創新平臺,推動鏈主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
“雙鏈”共舞打造科技創新體集群
當每座城市都在不甘平庸地追問與尋求突破時,八閩大地上,創新鏈與產業鏈翩翩共舞,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在長樂,已經有600多家紡織企業的8000多臺設備接入了福州數產公司的“數產盒子”,打破了紡織機械“信息孤島”的局限,讓紡織業實現了數字化轉型。
機器轟鳴聲中,一排排嶄新的機器正全速運轉,取代了以往“千人紡紗、萬人織布”的景象。它們有著“敏銳視力”,能在密密麻麻的紗線中精準發現斷點、瑕疵。“所有經編機都裝上了福州數產公司提供的‘數產盒子’,實現了AI控制和所有生產數據的AI監測。”聯達化纖總經理周彬說。
一臺臺紡織機械實現“超進化”的背后,是福建從“制造”到“智造”的大布局之一。去年,福建組織中國移動、華為等聯合攻關,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AI花邊和紡織面料檢測系統,解決了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技術供給堵點。
跳出縱向看橫向,福建以行業應用牽引,實施“智賦百景”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發布近百個省級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重點解決制造、醫療、交通、金融、教育等10余個行業關鍵環節上的痛點、堵點問題。
乘AI之風洞見“創新福建”。瞄準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企業和科研院所都在主動求變、雙向奔赴——
瑞芯微電子研發的基于8nm先進制程高算力旗艦芯片RK3588,是目前國內市場同類產品的最高水平之一;瑞為是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梯隊企業;帝視科技在AI視頻智能分析與畫質增強領域全國領先。
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在智能感知計算、智能駕駛、輔助診療、金融風險防控、智慧教育等領域已取得一批產教融合創新成果并開展特色應用實踐。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福建依托現代紡織鞋服、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汽車制造、綠色石化、鋰電新能源等優勢產業集群,牽引帶動相關縣域重點產業鏈融入集群生態圈,壯大塊狀經濟規模。
聚焦我省產業集群,在關注優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短板。如,福建創新資源高度集中于福廈泉沿海地區,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合作機制尚未深化等。
對此,《福建省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明確提出,持續提升縣域重點產業規模、集聚水平、創新能力,打造一批鏈條清晰、體量規模大、創新水平高、對縣域經濟牽引力強的工業強縣和一批融合發展、標識鮮明的產業特色縣。以山區縣上杭為例,先后培育出兩家全國顛覆性技術大賽奪魁企業。在“頭雁”的帶動下,當地百億級的新能源、半導體新材料產業鏈逐漸成勢。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延鏈,德爾科技先后落地超過10個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項目。
科技創新之路并非坦途。當前的福建,正以奮進之姿“爬坡過坎”,書寫科技創新“時代答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企業與機構、高校同氣連枝、共生共榮,讓“創新是第一動力”加速照進現實。(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 方金春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