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通脹”系列報告二我國歷史三輪豬周期回顧
在CPI食品籃子當中,豬肉價格波動的周期性最明顯,豬價的傳導鏈條為“豬肉產量下降——豬肉價格上漲——養殖戶補欄——豬肉供給增加——豬肉價格下降——養殖戶減少補欄”。從歷史經驗來看,一輪完整的豬周期可能要持續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本輪豬周期當中,豬價從2015年一季度開啟上漲,2016年6月達到歷史高點,之后持續下跌,當前在低位震蕩。在本輪豬周期當中,無論是豬肉價格的同比漲幅波動,還是豬價變化帶動的養殖戶補欄行為,都呈現波動性下降、振幅收窄的特征。本輪豬周期對整體通脹的擾動,也相對前兩輪周期有所減弱。
環保限產可能是未來推動豬價溫和上漲的關鍵因素
我們認為,本輪豬周期當中生豬存欄量沒有顯著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從2013年底開始發布一系列規范禽畜養殖業的法令,使得大量散養戶退出,生豬養殖市場格局更加趨于規?;?、行業集中度上升。從今年三季度開始,環保限產力度加大,對豬肉供給進一步形成潛在約束。我們預計環保限產政策將持續產生邊際影響,對豬肉產量的負面沖擊可能有一定的滯后性,我們判斷該負面影響可能在2018年逐漸顯現,這可能是推動后期豬價溫和上漲的重要因素。
當前生豬養殖仍能夠盈利,但豬價處于低位,意味著盈利空間有限
根據一般經驗,當豬糧比在6.0左右時,生豬養殖基本處于盈虧平衡點。作為豬價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飼料原料——玉米價格今年3-8月份出現上漲,而同期豬肉價格仍在下跌,豬糧比一度出現下行。不過隨著生豬價格在8-12月間小幅反彈,豬糧比重新回升,2017年12月初的豬糧比價回升到8.1左右,仍處于盈利區間。盡管如此,在豬價整體仍處于本輪周期低位的情況下,生豬養殖業的盈利空間較為有限,豬糧比的未來走勢仍值得繼續密切關注。
對豬周期持續時長、春節效應和明年豬肉CPI翹尾因素的分析
本輪周期當中,豬肉CPI同比在2016年6月見頂、2017年6月觸底。今年下半年,豬肉CPI同比跌幅已經連續五個月收窄。豬肉價格受春節效應影響,在春節前后環比上漲的規律性較為明顯,2018年春節在2月中旬、今年春節在1月份,由于春節錯位因素,明年春節效應對豬價的拉動時點可能晚于今年。從翹尾因素來看,我們預計2018年1-5月豬肉CPI的翹尾因素大概率仍為負,但將逐月收窄,2018年6月豬肉CPI翹尾因素或將轉正。
預計豬肉CPI同比跌幅明年上半年溫和收窄,同比在明年年中可能轉正
綜合考慮環保限產對豬肉產量的滯后影響、豬肉價格的基數(翹尾因素),以及豬肉CPI環比的季節性因素,我們認為本輪豬周期已經見底,從2017年末直到2018年中期,豬肉CPI同比跌幅大概率繼續溫和收窄,同比超預期提前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較小。我們中性預計,豬肉CPI最快可能在明年7-8月同比漲幅轉正,環保限產對豬肉價格的溫和拉動效應,可能從明年二季度開始逐漸顯現。
風險提示:通脹快速上行超預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