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
234份海水稻材料里
選出4份長勢最好的
28日下午,記者跟隨其中一組評測專家團來到位于李滄白泥地公園的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剛駛入大門就被眼前一大片金燦燦的稻田吸引。排列整齊的12塊實驗田里,不同品種的稻子已到了豐收的季節,豐滿充實的稻穗壓得稻桿彎下了腰。順著試驗田中間的水泥路向西走去,每一塊試驗田都標著序號和展示牌,一旁還立著電子屏,顯示當前的氣溫、田中的海水鹽度等信息。在最西側的7、8號兩塊各不足一畝的試驗田,就是海水稻的專屬區域,里面分塊標號種植著來自國內外的234個材料品種的海水稻材料。
由于試驗田塊面積小,各海水稻材料種植面積僅1.5平方米大小,因此在現場評測開始前,專家組結合前期調查,根據各水稻試驗材料實際生長發育進度,先確定了要測產的水稻材料。“經過選擇,我們標注了四個長勢最好的海水稻材料,分別標號為YC0045、YC0082、YC0107、YC0143。”海水稻研發基地育種工程師楊紅燕告訴記者,這些入選的海水稻材料在153天的生長期內,表現出了非常好的耐鹽堿性狀,除了在抗倒伏方面優勢突出外,稻穗飽滿、均勻。而其他的海水稻材料會在后期收割,同樣用于之后的研發中。
海水稻研發試驗基地工作人員介紹,耐鹽堿水稻研發歷時四年,經過1162次田間實驗,獲得中間測交和配組材料達30000多份,同時協同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收集耐鹽堿水稻材料,今年共試種300多份耐鹽堿水稻材料。在這300份水稻材料中,僅有幾份材料表現良好,淘汰率高達95%。
■評測
計算復雜指標很多
就像接受一次大考
在評測開始前,研發實驗基地的技術人員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脫粒機、取樣袋、鐮刀、測試儀器等,一一擺放在了試驗田邊上的長排桌子上。“心里既激動又緊張,就像接受一次大考一樣。”基地研發人員稱,根據海水稻材料的長勢,他們預估這些海水稻材料的畝產能達到300公斤。準備工作就緒后,研發人員小心翼翼地走進試驗田,在標號的田塊先割下一些稻穗,裝進取樣袋中,然后送交給旁邊等待的技術人員,手工脫粒除雜,用這些樣品計算海水稻材料的有效穗數、結實率、含水率等。
取樣完成后,研發人員又在標號的田塊內人工收割,然后分別放置,等待機械脫粒。在收割這些海水稻時,海水稻研發基地技術人員張立山臉上一直笑得燦爛,“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照顧了很長時間,如今終于到了檢驗的時刻,看著這些沉甸甸的稻穗,心里有說不出的驕傲和喜悅。”張立山說,為了準確獲得海水稻的產量數據,對不同標號的海水稻機械脫粒前,評測專家都要對脫粒機進行清倉檢查,每收一塊田后做清倉,田間落粒不計算重量。
“要計算出這些海水稻的畝產量,需要用到多個復雜的計算公式,而且涉及多個數據指標。”作為此次評測組的組長,揚州大學教授劉世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首先他們要測量并計算出每畝海水稻的有效穗數,而只有實粒數不少于5粒的穗才為有效穗。“在取樣田四角和中央隨機取一個點,沿行距和株距各數五穴,算出平均每穴有效穗數。然后,用皮尺測量取樣田內有效面積,計算出實際株數、行距,從而計算出每畝實際穴數。”專家介紹,通過平均每穴有效穗數乘以每畝實際穴數,就能計算出每畝有效穗數。
到這里,計算工作還遠未結束。記者了解到,專家組還要將具有平均穗數的三穴稻穗帶回實驗室,計數并計算出平均每穗的總粒數;并去除秕谷,計數并計算平均每穗實粒數。再用平均每穗實粒數除以平均每穗總粒數,得出海水稻穗的結實率。
這一過程后,測產組要在每個小區收割完畢后用皮尺測量實際收割面積,用電子磅稱量實收鮮稻谷重量,分別換算得出每個材料的畝鮮稻谷重。并抽取實收數量的500克進行稱重、去雜,測定雜質率;用谷物水分速測儀測定含水率,重復3次取平均值后,最終計算出各海水稻不同材料的畝產量。
■結果
畝產最高620多公斤
比之前預估高出1倍
究竟這些海水稻材料能達到畝產多少公斤,是否會達到評測專家預估的畝產300公斤呢?現場經過小區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后獲得數據,評測專家經過現場會后獲得一致結果。評測組組長揚州大學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說:“經現場小面積收割理論測產測得結果為YC0045產量是畝產620.95公斤,YC0082產量是畝產547.72公斤,YC0107產量是畝產490.47公斤,YC0143的產量是畝產438.14公斤,以上四種水稻材料都遠超預期畝產的產量300公斤。”聽完這個結果,現場所有人員被這一驚人的結果震驚,隨后爆發出熱烈的歡呼和掌聲。
而在視頻連線另一端的袁隆平院士也十分高興,他對這樣的評測結果表示很滿意,可以打“優秀”。袁隆平院士說,今年海水稻的雜交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厲,明年更上一層樓,接下來要大量制種,明年選2個點大田種植再觀察海水稻的表現。記者了解到,收割的這些海水稻材料,研發人員將會在10月底帶到位于海南的育秧基地進行擴繁、雜交,明年春天再帶回青島繼續雜交。
海水稻測產畝產最高達到620公斤,這個數字究竟意味著什么呢?評測組組長揚州大學劉世平教授稱,根據江蘇一帶淡水水稻種植的情況來對比,當地水稻的平均畝產量也在620公斤左右,海水稻研發基地的畝產量已經趕上了淡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這一研發結果十分喜人,比預想的要好出很多,令人振奮。
同時,這一喜人的成績也意味著,為今后海水稻的研發和推廣開啟了良好的開端。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涂、15億畝內陸鹽堿地,其中近3億畝可以進行改造利用。海水稻研發團隊計劃在5到8年內在全國推廣1億畝耐鹽堿水稻種植,如果按照畝產400公斤計算,收獲后產量將相當于2016年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