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 施用土壤調理劑增產近20%
幾乎同一時間,另外一組評測專家來到位于即墨金口的示范基地,在目前選定的全國31個區市的鹽堿地作為耐鹽堿高產水稻試驗點中,這里是山東省的唯一試點。
記者了解到,當天的評測中,測產的水稻品種為天隆優619,土壤鹽堿度為千分之三。專家組從使用土壤改良劑的稻田中,選出代表性的三塊田,編號A1、A2、A3;然后從未施用土壤改良劑的空白田中,選出了代表性的三塊田,編號B1、B2、B3;采用機械收割的方式,對每塊田收割面積200平方米。收割完成后,測產組對每塊田用皮尺測量實際收割面積,然后分別計算出A、B兩組田塊的總面積,再用電子磅稱量實收鮮稻谷重量,分別計算出A、B兩組的總重。“通過公式換算,專家組就能得出每塊田的畝鮮稻谷重。”工作人員介紹,這樣得出的數據還不是最終的畝產量,需要從A、B兩組鮮稻谷中各隨機抽取五公斤進行稱重、去雜,由此測定雜質率,隨后還需用谷物水分速測儀測定鮮稻谷的含水率,重復3次取平均值,并與稻谷標準含水率14.5%進行對比。至此,才能分別計算出A、B兩組的畝產量。
“有了畝產量后,我們可以用A的畝產量減去B的畝產量,然后除以B的畝產量,乘以100%,得出增產的百分比。”專家介紹,如果得出的百分比大于10%,表示土壤改良劑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如果增產百分比小于10%,表示有增產效果;如果增產百分比為零,則表示無增產效果。通過復雜的計算,評測專家得出了最終數據,使用土壤改良劑的天隆優619稻畝產391.9公斤,未使用土壤改良劑的天隆優619稻畝產327.23公斤,增產達到19.76%。
花絮 小學生參與水稻傳遞儀式
在收割現場,除了繁忙的研發人員來回奔波外,記者還看到了幾位身穿校服的小學生,他們是來自青島市第二實驗小學的5年級學生趙冉、管延澤和6年級學生朱家惠。他們當天來到白泥地研發實驗基地有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參與水稻傳遞儀式。別看這幾個孩子年紀不大,卻已經關注了海水稻研發近一年的時間,還曾到青島國際院士港與袁隆平院士面對面交流,學習海水稻的知識。
當天在現場,幾個孩子也是頭一次見到成熟期的海水稻,顯得異常興奮,“吃米飯的時候香噴噴的,原來稻子長在田里是這樣金燦燦的。”趙冉高興地說,能參加海水稻傳遞儀式是成長中難得的經歷,她拉著小同學不停地在試驗田邊拍照留念。當試驗田中的海水稻開始收割后,研發基地的技術人員小心割下一把稻穗,交由評測專家莊嚴地遞到了這幾個孩子手中,“這是青島培育出的第一代海水稻材料,對海水稻的研發來說有些非常重要的意義,也體現了研發人員孜孜不倦的科研態度。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長大后能成為研發海水稻的后繼力量。”評測專家說。
得到了這份寄語和囑托后,三位小同學緊抿著嘴唇,重重地點了點頭。“請袁隆平爺爺放心,我們已經在心里種下了海水稻的種子,一定會好好學習,珍惜機會,長大后為推廣海水稻做出貢獻,讓祖國的糧倉更加充實。”5年級學生管延澤說。
數據
大數據“說”海水稻
■0.6%
海水稻并非直接澆海水
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研發經理張樹寅告訴記者,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海水稻,只是耐鹽堿水稻的一種俗稱,并非直接用海水澆灌,因為海水的含鹽度達到了千分之三十以上,一般的農作物根本無法耐受。在這里的海水稻,實際上是按照不同程度的海水與淡水配比進行灌溉,從而模擬出不同程度的鹽堿地情況,培育稻種的耐鹽堿性,目前使用的是千分之六含鹽度的水。
■8階段
海水稻生長有一定口訣
海水稻研發基地技術人員張立山介紹,海水稻從今年5月份插秧,到目前成熟收獲,生長過程的幼穗分化期大致可分為8個階段,并有一定的口訣:一期肉眼看不見,二期苞毛現,三期毛茸茸,四期粒粒現,五期隱可分,六期葉枕平,七期穗綠色,八期穗即現。在這期間,技術人員護理這些海水稻材料時,只除蟲、不殺菌,為的是考察海水稻材料的抗病能力。此外,這些海水稻材料在幼穗分化期時就已呈現出了耐鹽堿性狀的差別,有的抽穗飽滿,有的則出現稻葉卷曲發黃,抽穗不充實。
■8代
需雜交4年才能相對穩定
作為海水稻研發中心收獲的第一代的海水稻,不同材料雖然耐鹽堿性狀不同,但多半長出了稻穗,差別只在抽穗時出現干枯,或者稻穗谷粒不充實。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研發經理張樹寅稱,受北方氣候條件的影響,第一代海水稻收割后,要被帶到海南的育秧基地進行擴繁、雜交,明年再帶回青島繼續雜交。這些海水稻材料在海南的基地主要進行兩項任務,一是繼續配組、雜交加代,二是對優良的材料進行擴繁增加種量。這就意味著,在北方的冬季時間,在海南依舊可以進行海水稻的第二代雜交,然后次年的4月份收割后帶回青島的海水稻研發基地播種、插秧,不間斷進行第三代雜交。張樹寅說,在海水稻進行雜交8代后,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品系,這樣算下來,海水稻雜交8代至少需要4年時間。
■3年
研發出可產業化耐鹽堿稻
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目標中,未來三年內將打造成耐鹽堿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海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設立了耐鹽堿水稻育種及鹽堿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和稻米品質與食味研究三個研發方向。在耐鹽堿水稻育種及鹽堿地稻作改良研究方面,三年內將研發出可產業化推廣的畝產300公斤以上,耐鹽度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八的耐鹽堿水稻種子,并在5~10年內利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堿地和灘涂,為我國增加1億畝良田,每年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一個大省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