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啟新程,共創未來!
7月27日,由華僑大學與南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華僑大學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院名啟用暨福建省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單位揭牌儀式,在南安市水頭鎮海西石材城華僑大學石材產業中心舉行。
一個是全國千億縣、制造業大市,擁有世界石都、中國建材之鄉、水暖之鄉、高端裝備之城等一大批產業名片,經濟總量躋身全國縣域第16強、工業百強第12強;一個是國家重點扶植大學、省“雙一流”建設高校,是科創資源和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本次活動中,兩塊閃亮招牌的落定,成為校地合作、產教融合向更高能級、更深層次邁進的關鍵里程碑。
華僑大學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新大樓效果圖
鍛造一流人才隊伍
四年前,校地共建的“南安華大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四年來,研究院始終以服務地方經濟、推動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目標,系統推進人才培養、科研攻關、平臺建設及產教融合工作,將人才隊伍帶進產業,將實驗室建在車間,將論文寫在生產線上,初步構建起“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
研究院會聚了華僑大學多學科23名優秀教師,其中包括16名常駐教師、16名具有高級職稱、15名具有博士學位、14人獲認定泉州市高層次人才、6人次獲批為福建省科技特派員、9人次獲批為泉州市科技特派員,5人次獲批為南安市科技特派員,1名教師被認定為中級技術經理人。
此外,研究院入職工程師、技術員、行政人員及實習生團隊,外聘行業技術專家組成顧問團,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相融合”的人才雙向支撐體系。為打造區域人才新高地,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華僑大學特為研究院單列研究生招生指標,面向全校招生,形成“校地協同、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截至2025年7月,累計招收研究生100余名。
為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研究院在課程體系方面,開設創新創業講座、石材加工技術、石材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等特色課程,結合“行走的課堂”“知識大講堂”等活動,推動理論教學與產業實踐深度融合。為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研究院聯合華僑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與環球石材(福建)有限公司建立華僑大學研究生工作站。
同時,研究院在環球石材(福建)有限公司、福建巨邦機械有限公司、鵬翔實業有限公司、福建金福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銳豐源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群峰機械有限公司、泉州盛譽機械有限公司建立了7個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與泉州市盛譽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德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簽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共有7名學生在企業聯合培養。
產學研融合結碩果
在人才與平臺的雙重保障下,研究院圍繞產業轉型需求開展技術攻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研究院通過走訪調研,設立了6項產業化項目,組織機械、土木、建筑等學科的老師探索PI制,積極開展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目前,這些項目已陸續形成政府支持項目并在產業界得到應用。
其中,石材多線切割技術及裝備獲批泉州市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并成功推廣應用和標準制定,得到政府和產業界廣泛贊譽。
研究院依托政策支持,已成功打造多層次科研與服務平臺,包括:福建省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首批試點單位、泉州市新型研發機構、泉州市人才之家、泉州市創新券服務機構、泉州市大院大所、泉州市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泉州市科協產學研合作試點單位等7個平臺。目前,研究院正在申報福建省產教融合人才聯合培養基地。
四年間,研究院與南安市企業簽約技術合作或聯合申報研發項目數量約17項,有6項技術成果被當地企業采用;獲批福建省重大專項、泉州市揭榜掛帥項目、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團隊(第六批、第七批)、泉州市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等6項項目,承擔企業委托攻關項目15項。
在專利申請方面,研究院申請發明專利數量逐年增長,四年間共申請發明專利93件,其中已授權發明專利24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4件。研究院轉移落地26件專利,并以知識產權入股形式探索轉化路徑,打通產學研用通道。
研究院積極開展石材行業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沙龍等活動,受益人員合計超過6500名。
2022年至今已有27名碩博研究生順利畢業,實現100%就業,有1名研究生留院工作,其余學生任職單位涵蓋中國計量大學、廈門理工大學、廈門大學漳州學院、中國航天三江集團、閩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那科機電有限公司、泉州城建集團等,就業范圍涵蓋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城市建設等領域,充分展示了研究院人才培養的廣泛性和實用性。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智能制造正成為重塑制造業版圖、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殷切囑托“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此次活動,正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一次具體實踐,不僅是名稱的更新迭代,更是使命的升華蝶變、功能的能級躍遷,必將為南安、泉州乃至全省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大動能。
(何金 李春萍 黃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