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于研究處理《省人大常委會關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情況報告的審議意見》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圍繞在2030年(比全國提前5年)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省政府分批分期壓茬推進縣級自評、市級復核、省級督導,目前已有廈門市湖里區等8個縣(市、區)被認定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還對39個縣(市、區)開展了省級督導評估。
教育資源的配置,始終與人口變化緊密相連。報告提到,2023年我省小學適齡人口已達峰、學位需求將逐年遞減,初中學位需求也將先增后減,并于2026年迎來高峰。針對這一特點,我省建立完善學位供給動態調整和余缺調配機制,讓教育資源布局更符合實際需求。
為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報告顯示,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成立461個教育集團,建立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796個。此外,三明與上海、龍巖與廣州建立基礎教育對口合作,福州與南平、泉州與三明、廈門與龍巖建立跨區域山海教育協作,共有243所中小學開展結對共建,不斷豐富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山海教育協作模式。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讓優秀教師流動起來,才能讓優質教育惠及更多學生。報告顯示,我省明確要求城區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及以上職稱必須有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支)教經歷,申報省級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對象必須有2所及以上學校工作經歷,引導推動優秀校長教師向薄弱校、農村校流動,形成常態化交流輪崗的局面。為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我省制定中小學社會事務“進校園”準入工作標準和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省市縣分級向社會公布社會事務“進校園”白名單,進一步為中小學教師減負松綁,切實減輕非教育教學負擔。
為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我省探索開展學生學習成長情況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并落實普通高中屬地招生和定向生到校政策,2025年各地優質普通高中指標定向分配比例達到70%。
下一步,我省聚焦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健全完善與常住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鞏固“雙減”成果,強化數字賦能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福建日報記者 鄭昭 朱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