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非現場經濟促進著跨境電商的發展,浙江大學科學技術與產業文化研究中心張為志教授在題為“敬畏國際電子商務普惠制”的主題演講中,從非現場經濟理論的高度對跨境電商和普惠貿易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國際貿易參與方越來越不受物質、時間、空間的限制,這就使得參與方的形式發生了變化,生產型企業、采購商和民眾已經可以直接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來。”張為志表示,由于國際貿易的參與主體開始出現了非現場化的不確定特征,即身份的不確定性,身份的真實性考量及追錯的不確定性,為國際電子貿易帶來風險的同時,也對可持續性發展帶來了挑戰。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現階段跨境電商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國與國之間沒有打通,甚至國與國之間的追錯性都沒有,這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和亂象,包括交易爭議、假貨泛濫的追溯無法實際有效解決等問題,跨境電商一旦造假的話,比國內的造假問題還要嚴重。所以跨區域的秩序重構開始進入了理性協調的發展階段。“國際貿易向電子化發展的趨勢,需要國與國之間的理性協調才能和諧發展。”張為志說。
那么,如何去構建無疆界非現場貿易,用新秩序去實現國際間貿易的便捷與可控,以及普惠貿易規則體系的制訂?為此,張為志提出自己的建議,首先他倡導PTMC(P產品商、T電商團隊、M中間監管、C消費者)模式,改變傳統交互連接型電商平臺為獨立第三方交易監督平臺的模式,實行廠商分離,電商分離,人貨分離。其次,他倡導APEC電子商務聯盟實行CA互證與電子簽名間的互證協議,加強可追溯性,減輕政府直接監管的壓力。
面對挑戰跨區域秩序標準需協調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共享經濟的大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為全球貿易注入了新的活力。跨境電商正在為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參與國際貿易降低門檻。但在這個過程中,跨境電子商務其實在物流、支付、政府監管等方面還存在相當多的挑戰。
在昨日的論壇中,圍繞著“跨境電子商務新發展,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機遇和挑戰”,專家們展開主題分享。
林時樂:雙電商模式可形成良性循環
福建省新時穎服飾工貿公司CEO林時樂分享了其公司的電商經營經驗,以及如何依托晉江產業優勢開展跨境電商。他指出,跨境電商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新趨勢,它有助于中小型企業的轉型升級。
“在‘互聯網+’時代,依托雄厚產業基礎的晉江跨境電商應該借勢,暢通各地區貿易往來,促進供應鏈整合,讓更多的海外零售商同國內制造商直接達成交易,將產品輸送出去,這樣不僅能夠緩解傳統制造業的壓力,還有助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林時樂表示,與傳統外貿相比,跨境電商縮短了貿易流程,減少企業成本,增加企業利潤。
目前,新時穎公司跨境電商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建網站,在線銷售款式有7000多種,100多萬件的庫存,支持29種語言、20多種貨幣,可以在線下單,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到該平臺訂購貨品,公司發貨均在2天之內;另外一種模式是借助第三方平臺進行零售,比如亞馬遜、速賣通、eBay等,產品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林時樂表示,其公司的經營模式是以跨境中小批發為核心,兼營零售。相對于傳統的模式,利潤中上,但優勢是流程更短,傳統的外貿大概要經歷6個步驟,跨境B2B的流程要經過4個步驟,而其公司現在從事的跨境小額批發,把這個流程縮短到兩到三個步驟,流通環節的縮減可以帶來利潤的提升。
傳統的貿易從產品的生產制造再賣到消費者手中,大概要經歷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跨境B2C把這個流程直接縮短到30天之內。
“拿本公司在亞馬遜銷售的一款產品為例,產品的平均售價是20美金,平臺扣8美金左右,包括亞馬遜的傭金、退換貨等,剩下10多美金在國際零售過程中,中國的供應商能夠拿到超過50%的利潤回來,我覺得這是一個變革。”林時樂說。
在林時樂看來,晉江擁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嬰童產品、鞋、服裝、家居都是熱門品類。以服裝為例,有運動裝、男裝、童裝等,這幾乎覆蓋了亞馬遜的所有熱門品類。此外,晉江還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跨境電商產業園等相關配套也日趨完善,在“互聯網+”的現代電商平臺背景下,基于晉江產業優勢,今后跨境電商將有更多機遇。
“現在是跨境B2B與B2C并行的時代,跨境B2B訂單旺季是9月到明年3月,而B2C則是2月到7月,兩者互補了淡季的損失,雙電商模式共同運行形成良性循環。”林時樂表示,跨境電商首先可以利用B2B來養活自己,再慢慢用B2C造牌,增加產品附加值,拿回我們該有的利潤。而從生產制造商的角度來看,B2B解決生產數量的問題,B2C則解決利潤和個性化定制的要求。
林時樂表示,實踐出真知,從在大學挖掘第一桶金到大學畢業創辦新時穎服飾工貿公司,進軍跨境電商都是靠自己一步步摸索,他也希望中小企業都能借力跨境電商轉型升級,挖掘電商新藍海。
RichardMorton:統一便利化標準助力跨境電商
隨著跨境電商多元化發展,未來也一定會對我們的傳統貿易,包括港口在內的貿易基礎設施提出更多的需求,如何在滿足中小微企業方面也需要探討新的合作模式。
一直致力于歐洲公路與海事運營管理工作的國際港口協會秘書長RichardMorton,為與會嘉賓帶來了有關跨境物流的分享。在他看來,中小企業的跨境電商之路還面臨著很多挑戰,例如人員不足、缺乏專業知識、不了解海關的程序及行政要求等,很多貨物的交運和處理都是依靠第三方。因此,整個港口系統要有更多靈活和創新的機制,以實現幫助企業順暢地進行貿易。
RichardMorton認為,面對電子商務的崛起,港口方面應該提供一個中立的電子交換平臺,以更好地促進貿易的便利化,它不是一個IT系統,而是一個管理的項目,這個中性的平臺可以提供智能安全的信息交換,使得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都能很好地利用平臺,能夠優化和管理自動化港口與物流高效的系統,通過提供一站式的數據,把港口和物流連接在一起。
“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對于貿易便利的手段通常會有很多疑問,因為他們沒有整合,如果一個十個人的小公司,他們到十個國家貿易,各個國家貿易便利化的方式和方法不一樣,這就會給中小企業造成非常多的困難和困惑。所以,國家之間應該有更加緊密的合作,特別是在APEC之間。”RichardMorton建議,各國之間統一貿易便利化的手段,有利于跨境電商的發展。
在RichardMorton看來,多種的貿易單一窗口,如海關、動植物檢疫等,是不是可以整合起來,把多個的單一窗口做成一個統一的單一窗口,這樣的話,對港口體制來講就是要做一個貿易的單一窗口,有一聯式的單一發票,把稅全部都打在一張發票當中。他希望更多的國家可以做到這一點。
那么,中小企業該怎樣從貿易便利化的手段當中獲益呢?RichardMorton指出,很多中小企業對貿易便利化并不是很清楚,也不了解這個過程,不知道如何快速地運作他們的貨物,什么東西需要申報,什么東西需要賦稅等,所以要幫助他們了解這些。“現在我們的整個體系做了大量的工作支持中小企業,希望能夠通過一個非常好的、高效的第三方來為他們提供這種幫助,然后建立電商平臺。因此,需要提升信息的基礎設施結構,讓所有人可以平等地獲得信息,當然這需要有很好的標準。而打造這樣的標準,就需要像我們港口這樣的平臺。”RichardMorton說道。(記者 曾小鳳 實習記者 李曉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最后一位代書先生,珍藏一座城市一個群2025-08-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