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班級中,每個班委都是一個重要的零件,這樣,這個集體才能運轉起來。為了讓班級成為學校最好的一個,老師就給我們‘制作’了好多個班委的職位,其中就有一個‘中飯監督員’。”近日,一位小學生向記者發來了這樣一篇“自白”。在作文里,這位來自南京鼓樓區某名校的小學生“吐槽”了自己不想當“管飯員”的心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小學生班干部泛濫已經逐漸成為被社會擔憂的話題,但類似于“管飯員”一類被班主任“制造”出來的“班委”還是讓不少學生和家長又愛又恨。教育專家表示,“為大家服務”的崗位能夠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鍛煉,但不能混淆概念將“崗位”理解成“班干”。
其實,我不想“管飯”
在一個班級中,每個班委都是一個重要的零件,這樣,這個集體才能運轉起來。為了讓班級成為學校最好的一個,老師就給我們“制作”了好多個班委的職位,其中就有一個“中飯監督員”也就是同學們說的“管飯”,每到中午吃飯的時候都會按學號來安排人當監督員,看看同學們有沒有浪費糧食,浪費糧食的人要記名字報告老師。今天正好是我來監督大家,但我真不想干這個,是為什么啊?就拿今天這件事說起。
今天中午,吃的是蛋炒飯,有許多同學都不愛吃,可能是家里不常做這個吧;我也一樣,但我飛快的吃完了,因為我今天是監督員,如果自己都吃不完怎么監督別人?但我感覺我監督時犯了個錯誤:那就是為了同學的健康,按照老師的標準,讓他們全部吃完飯。所以吃飯少的人都很怕我,今天的飯也有很多人沒有吃完,所以我就強迫他們必須吃完。有些人因為不想吃了就找了一些借口,這些我早已清楚,他們故意慢慢的吃,直到收飯的人來,再假裝被迫被收飯菜的人收走剩飯,但我還是把吃不完飯的名單全都記下來,待會再交給老師。接下來的半天,同學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我感到極其不舒服,有些人下課就遠離我,有時我問別人問題別人也不屑一顧,甚至回我一句:“你難道連這個都還不會嗎?真是笨死了!”我也知道大家在生我的氣,為了人緣關系,我只好宣布不告訴老師,在同學們的歡呼下我只好苦苦的笑著。其實我真的不想當監督員,因為這讓我像迷路了一樣,不知哪是對的,哪是錯的,所以每次“管飯”只好就這樣過去了。
我真想對老師說:“其實,我真的不想管飯!”——小謝同學
小學生作文“吐槽”
不想當管飯員!像迷路了一樣!
記者聯系上了作文作者,南京鼓樓區某名校學生小謝(化名)。小謝告訴記者,“管飯員”來自老師對班里班委的一次“創新”,在中午吃飯的時候,老師會按照學號來安排同學擔任監督員,主要負責監督同學們有沒有浪費糧食。浪費糧食的人要記名字報告老師。輪到小謝來當“管飯員”時,卻意外頻頻。“有一天中午吃的是蛋炒飯,有許多同學都不愛吃,可能是家里不常做這個吧;我也一樣,但我飛快的吃完了,因為我今天是監督員,如果自己都吃不完怎么監督別人?”小謝說。但在真正開始“監督”時,小謝發現“管飯員”遠沒有自己想的這么簡單,強行要求飯量小的同學把分配的午飯全部吃完顯然不夠“人道主義”,但如果不記下浪費糧食的同學的名字,又顯得于心不安。
“接下來的半天,同學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我感到極其不舒服,有些人下課就遠離我,有時我問別人問題別人也不屑一顧,甚至回我一句:“你難道連這個都還不會嗎?真是笨死了!”小謝在自己的作文里寫下了自己的委屈,她告訴記者,“我知道大家是在生我的氣,但如果包庇同學不告訴老師,我覺得自己作為管飯員就沒有了意義。”小謝形容,自己的感覺“像迷路了一樣”,不知哪是對的,哪是錯的,所以每次“管飯”只好就這樣過去了。“我很想告訴老師,其實我真的不想管飯!”小謝說。
記者調查
“被制造”的班委還有“盆花管理員”
10月份又是小學班干部換屆選舉的時候,像小謝在作文中反映的這種情況到底有多普遍?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小學班級里各色“班委”還真是不少。除了比較熟知的正副班長、學習委員、文娛委員、體育委員、宣傳委員和各科課代表外,“飲水機管理員”“盆花管理員”“中飯監督員”“眼保健操管理員”等班主任“制造”出來的崗位比比皆是。
采訪中,一位小學三年級男生的家長就對孩子任職十分糾結,原來孩子是班里的“眼保健操管理員”!“男孩子好動,好不容易表現好了,這還是老師額外賞給他的班委,表現好才能去管別人。”雖然兒子終于成了“班委”,但這位父親發現,孩子的這個“班委”犧牲的卻是自己做眼保健操的時間。“別的孩子都在做眼保健操,我家兒子在一個勁兒的看別人有沒有偷偷睜眼睛,他自己不就做不到眼保健操,沒辦法保護眼睛了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長非常苦惱,“班委對于孩子而言是能力的肯定,但如果一直以不做眼保健操為代價,是不是犧牲有點大?”
觀點PK
家長聲音:孩子當官讓人歡喜讓人憂
“孩子們生長速度快慢不一,飯量也不盡相同,怎能用統一的標準去實施監督呢?” 有家長對“管飯員”崗位存在一些質疑。不過作為一種培養孩子參與班級管理的形式,很多家長還是支持孩子“上崗”。
對于女兒的班里老師“制作”班干的做法,小謝的父親認為無可厚非,“我覺得有更多的班干部是好處多于壞處的。比如我們家孩子,他們班很多職務并不是以干部形式出現的,更多的是一種義務,這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其中。通過履行義務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我覺得無可厚非。”在這位思想比較開明的父親眼中,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成長和培養更多的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小孩怎么想,怎么扮演角色都是由老師和我們當爹當媽的引導的。很多社會問題不僅僅限于‘制造班干’甚至是‘官本位’的問題,從根上說,還是從孩子年輕時開始教育不善的問題。”
另外一位小學生家長則認為:“其實很多時候,鍛煉孩子并不僅僅只有在班內擔任一定的職務一條路。”這位在高校當老師的母親說,“就算是擔任一定的職務,也應該是以孩子們的自治的形式出現,而不應該由老師設定職務。鍛煉的應該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應該一種自主意識。”
老師觀點:“制造班干”初衷不能變味
一個班四五十個孩子,人人都是“小班干”,甚至還出現“盆花管理員”這樣的“班干”,這樣的班級管理辦法是否妥當?南京力學小學書記、特級教師李琳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李琳認為,老師在班級里“制造”班干的做法不能徹底否定,“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通過‘制造’一些班干部,為更多的孩子提供鍛煉的平臺,這樣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李琳表示,在小學中,的確存在著不少家長爭先恐后的想讓自己的孩子“當班干”的現象,從另一個方面說,老師‘制造班干’可能也有部分基于現實的無奈。為啥如此多的家長擠破腦袋想讓孩子成為“班干”?不少家長直言不諱的告訴記者,成為一名班干能增加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厚度”,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小升初”時加分的籌碼。對此李琳認為,家長們“擠破頭”的做法更加看中的是孩子的軟實力,但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享受童年比急功近利更加重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未來,所以家長的心態更應該平和一些。
“不過我們在教學中也有發現,部分家長甚至主動找到我們,要求不要讓孩子當小干部,覺得這樣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老師培養一名小干部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做一名班干肯定會做出一定的犧牲。在當班級小干部的過程,也是對孩子交際能力、管理能力的培養,所以不要輕易說放棄。”
專家意見
不能將“崗位”變成“升學籌碼”
“制造班干”現象遭遇了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大討論,南京市教研室書記劉永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讓一部分學生承擔班干部工作對于班級管理和學生個人的培養是有好處的,‘班干部制’沒有問題。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班干部制度的確是比較有益的方法。而部分班主任在班里設立崗位,讓更多的孩子有能夠接受培養的機會,這種做法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發展有好處。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的班級里也是這樣,設立了不少‘為大家服務’的崗位,一盆花、一壺水都有專人來管理,通過這種做法來達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目標,是正確的。”
但劉永和提出,在時下火熱的“制造班干”的現象中,有一個概念被混淆,“在班里‘制造’的應該是為大家服務的‘崗位’,而不是‘班干部’,如果將‘崗位’說成‘班干部’就不對了,把崗位演變成了為資歷或者升學而拼搏的‘籌碼’,此時這些‘崗位’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劉永和建議,家長不要將注意力過多的放在“爭取班干”上,“讓孩子參與班干的競聘演說是培養孩子民主思想的有效方式,但家長和老師更應該注重的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劉永和認為,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同伴教育缺失的問題,“從小學起,就應該對孩子的興趣、特長加以培養,關注孩子在和同學老師交往過程中體現出的個性,對于孩子今后的發展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