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因子的分數,意味著刊物的綜合級別,低的0.5分,高的上百分。有人在高級別的刊物發表一篇文章,等于別人在低級別的刊物寫幾百篇文章。”在現有的評級制度下,醫生們要么往高影響力刊物投稿,要么以數量取勝,攢分數,才能有機會評上職稱。記者查詢,《腫瘤生物學》的影響力因子在2.926,“屬于中等水平吧”,也在SCI期刊投過不少論文的王淺說。
在他看來,目前的評升制度對醫生來講是不公平的,有些醫生臨床能力雖然得到患者和同行認可,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夠的論文數量很難晉升。與此同時,一些不會做手術的主任醫師、醫術不精的內科專家,靠大量科研論文獲各種職務頭銜,但在實踐中卻不會處理病人和具體的臨床問題。
“臨床醫生每天加班加點治病救人,沒有多少時間搞學術,如今倒逼你不得不把精力重新分配。”王淺認為,臨床為重,科研為輔才是正道。“但現有的晉升體系,你說合不合理呢,也有合理的地方。你說廢除這個標準,可是用什么東西去替代呢?只能憑拍馬屁,憑關系,你的上升通道也是挺郁悶的,變得不可琢磨。”
據悉,對于科研人員來說,除了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申請課題、評選院士,均以論文為最重要的硬杠杠和標準。
“看著別人都靠論文上了主任醫師,而你臨床能力再高,沒有論文也是個‘千年主治’,是不是也著急得很呢?”王淺說。
知名醫學網站丁香園曾特別對此做過一項包含1928份有效問卷的調查,其中,824名醫生表示,醫院晉升高級職稱和副高級職稱必須有SCI論文;而晉升高級職稱,85%以上都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達到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