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4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蘇毓茹 吳圳烽文/圖)一段時間以來,閩南網持續跟蹤報道泉州中心市區環衛車占道作業的現象,推動治理升級。近日,記者隨泉州刺桐鯉市政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刺桐鯉市政”)工作人員現場走訪發現,采取環衛工手推桶作業的模式,鯉城區涂門街、新門街、中山路等核心路段,環衛占道作業現象得到了改善。
非機動車道狹窄 手推桶作業模式上線
由于鯉城區的道路條件受限,在有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隔離的道路上,非機動車道往往只能容納兩部電動車通行。因此,在較為狹窄的路段,刺桐鯉市政推行環衛工手推桶作業。
5月13日下午,記者在新門街路段看到,環衛工人正推著1.5米寬的440升垃圾桶作業,同步完成路面清掃與果皮箱清運。這個配備四輪的可移動垃圾桶,既能容納掃把、畚斗等工具,又可實時收納清掃的垃圾。
手推桶作業在非機動車道上靈活不占道
環衛工將手推桶推至環衛車上
“我們會先將環衛車停放在較為寬敞的路邊,完成一個路段的作業后,將垃圾桶推到環衛車上,再換下一個路段作業。”環衛工王師傅告訴記者,這樣作業更靈活,在人流量大或非機動車多的時候,也不會影響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通行。
沿街開店的趙先生說,“這個手推桶不僅不占地方,電動車也比較好通過,行人走在路上要是有垃圾也可以直接扔到推桶里,很方便。”
在涂門街關帝廟路段,記者看到該路段的人流車流量都比較大,再加上道路施工,原本就窄的非機動車道顯得更加局促。這個路段的環衛工人就會帶上掃把和畚斗,推著手推桶,把清掃的垃圾倒入手推桶內,甚至在人多的時候,直接用垃圾袋來分裝垃圾,再把垃圾帶到垃圾車上。
涂門街關帝廟路段,環衛工手推桶作業
“平時環衛工都是靈活作業,一般在早高峰前和中午時間,人流車流比較少的情況下,他們會開著環衛車出來清掃垃圾,到了高峰期時,就用人工推桶作業。”刺桐鯉市政運營部吳敦林介紹,特別是節假日期間,西街、中山路等人流大且交通管制的地方,環衛工人都是使用人工推桶作業,以舊桶換新桶的模式,避免垃圾轉運造成“滴灑漏”。
吳敦林介紹,手推桶的垃圾滿當后就用清運車轉運,鯉城區的老城區5個轉運點,分別位于中山路與涂門街交叉路口、溫陵路小商品街口、新華南路尾紅綠燈處、南俊巷承天寺對面、西街影劇院。每日15時、20時、22時三個時段由清運車對接清運。
清運車轉運垃圾
清運車轉運手推桶垃圾
車輛安裝定位器 高效管理環衛作業
刺桐鯉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景星介紹,手推桶模式在鯉城區老城區中運用比較廣泛,主要是因道路條件受限,所以在長期的工作中也摸索出這種方式。特別是老城區的背街小巷很多,都是采用人工清掃為主、小型電動清運車為輔的作業模式,并結合便民上門收垃圾服務,由環衛工人定時駕駛垃圾車巡邏,確保垃圾“日產日清”。
在作業模式創新的同時,刺桐鯉市政同步升級智慧管理系統。所有環衛車輛均安裝GPS定位裝置,公司可實時監測車輛軌跡。"當車輛在固定位置停留超限時,系統自動觸發預警。"鄭景星說,平臺發出預警后,就近的網格員會馬上趕到現場,及時查看問題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