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受訪者稱身邊有人被培訓機構忽悠過
調查中,58.7%的受訪者稱身邊有人被培訓機構忽悠過。
江明的一個同學就差點被培訓機構“坑”。“她為了出國讀書選擇了一家排名靠前的培訓機構,但是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后,培訓機構一直沒有聯系她,直到她去質問,工作人員才找出錄取通知書”。
家住北京的張紅(化名)去年給孩子報了一個“語數外沖刺班”。“培訓機構說任教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可后來孩子說機構老師講的內容和學校老師講得差不多,有的還不如學校老師講得好”。
已經在某外企工作半年的劉洋(化名),畢業時為了提高面試的口語水平,選擇了某機構的口語課,后來卻發現這個培訓并不像前期承諾的那樣“可以一對一練習口語,而是學生兩三個組隊練習,老師偶爾輔導”。
調查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培訓機構實際都能達到宣傳的效果,35.9%的受訪者認為大部分能達到,43.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12.4%的受訪者認為只有小部分能達到,1.9%的受訪者認為都達不到。
張紅說,培訓機構為了“誘惑”自己給孩子報班,在報名費上玩起了花樣。“他們說如果孩子的高考成績能在沖刺班的學生中排到前十,就返500塊錢作為獎勵”。高考出分后,這家機構就問了張紅孩子的分數,“幾天后他們在門口的廣告欄中貼出了孩子的成績,上面顯示我家孩子成績第一,我找工作人員領500塊獎金,他們卻說,必須得在全北京市該機構沖刺班的學生中排前十才行,而不是這一個分部學生的前十”。
劉洋感覺,當下很多人都很焦慮,而培訓機構的營銷和宣傳很好地利用了這種焦慮心態。“我報這個口語班之前,參加了他們的測試,總共7個等級,我是3級,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客服說,我這水平只能滿足簡單的口語對話。后來我和其他同學交流發現,一些口語比我流利的人,水平也只有3級,很少有人到4級。我們推測這可能是機構的營銷手段,要是給學生測驗評級高,誰還來上課?”
在受訪者看來,培訓機構最常見的宣傳噱頭是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成績(64.4%),然后是名師授課(57.2%),其他還有傳授特殊技能或學習方法(50.8%),考試包過,不過退錢(44.9%),能押中考題(31.0%),以往學員學習效果顯著(23.4%)等。
“我覺得越是好機構,越會將宣傳點放在它的成效和硬實力上面,例如師資力量、往屆成績等,反而是一些不太拔尖的機構,才會將包過、不過退錢當作宣傳噱頭。”江明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表示,培訓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做營銷推廣是培訓市場的普遍現象。他還指出,目前我國教育培訓市場需求很大,利潤也十分豐厚,家長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很多人會在寒暑假、周末或平日晚上讓孩子上輔導培訓班。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培訓市場競爭更激烈,培訓機構會加大宣傳力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