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教育部啟動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五年規(guī)劃和管理辦法研制工作;2017年9月,小學初中開始使用統(tǒng)編的德育、歷史和語文教材;預計至2019年,義務教育階段將全部使用統(tǒng)編教材。因此,第四屆南方閱讀論壇主辦方認為,2017年是“中國教材建設年”,至此,中國人將開始走進一個新的話語版圖。一批關心語文教育的人士走上論壇,以探討語文教育的熱點問題來“憂國憂民”,因為—
“有什么樣的語文,就有什么樣的人。”這是近日印在第四屆南方閱讀論壇序言上的一句話,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問道中國語文”。
不是中國語文出了什么問題,而是某些人的言說方式讓人擔憂。“為什么現在的網絡語言戾氣太重、穢語橫行、邏輯欠缺?”發(fā)問的人是王開嶺,曾任央視《看見》等欄目主編,也是一位多產的散文和評論作家。
語文教育要讓人學會好好說話
“因為網絡語言是匿名的、不需要負責的,因此真實地反映了說話人的心態(tài)。”王開嶺認為,前幾年西安發(fā)生的9·15打砸日系車事件,就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由網絡上的語言暴力最終演變成了行為暴力。“一個民族的災難也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首先是詞匯和概念遭到非法的注解,比如德國的詩人寫出了‘只要說著德語,用德語向上帝祈禱和贊美的地方就是德國’。這句話好像沒什么問題,但是德國人擴張的欲望就從心里開始了。到希特勒把人類分為兩種——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語言就被引領到了某個詞匯或標簽就能殺人的地步。”
王開嶺舉了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生郝相赫的例子,郝相赫在微博中稱教授為“垃圾”,稱歷史系為“垃圾系”,最終使得導師發(fā)表公開信跟他斷絕師生關系。郝相赫在微博中指稱的對象是否為垃圾誰都沒有資格評判,但王開嶺將郝相赫的說話方式歸結為“語言垃圾”:“語言垃圾的分解和釋放是非常緩慢的,這與中國人長期不好好說話的歷史有關,是一種語言的遺產。暴力的語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基層的一些計劃生育標語‘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口人’語氣非常極端。為此,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啟動‘洗臉工程’,清理冷漠、恐嚇式的計生宣傳標語,但到目前仍沒有清理得徹底,當國家政策鼓勵生育的時候,標語就變成了‘該生不生,后悔一生’。”
欠缺邏輯是中國人語言的弱項
“新聞報道經常會犯一種夸飾、浮躁、矯情的毛病,主要問題是不合邏輯,作者和讀者卻都習以為常了。”比如奧運會上,郎平帶領中國女排獲得世界冠軍,有些媒體就取了這樣的標題——《女排精神又回來了》。王開嶺分析:“一場比賽的勝利當然取決于隊員的精神和意志,更取決于比賽雙方的實力對比,包括比賽中技戰(zhàn)術的運用。試問,如果這場比賽輸了,難道說女排精神就沒有回來嗎?恐怕這樣的判斷過于武斷。”
在王開嶺看來,我們的語言系統(tǒng)是有問題的,語文教育的使命應該完善三個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美學系統(tǒng)、價值觀選項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不僅僅講究字詞的華美,更重要的是準確,最高境界是理性和邏輯。漢語是美麗的,但它的思辨性、理性是不足的。古希臘邏輯學盛行,因為邏輯是討論公共話題的基礎,市民說話要講道理,否則就沒法討論了。中國邏輯學最發(fā)達的一個時期是先秦,產生了很多以辯論為職業(yè)的人士,是文明的軸心時代。而現在我們的語文生態(tài)不容樂觀,這樣下去,中國的孩子以后將不懂得怎么講道理,不會好好地說話,只會惡狠狠地說話。所以漢語就是我們的祖國,捍衛(wèi)母語,就是捍衛(wèi)我們的生活。”王開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