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有母親(漢語)和父親(文學)
論壇承辦方、蘇州大學實驗學校校長陳國安,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是以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的身份,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在陳國安看來,小學語文教材中確實有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比如《小白兔和小黑兔》這篇課文,兔媽媽把蘑菇獎給了小白兔,因為小白兔雖然跟駿馬比賽得了最后一名,但他“敢跟高手比”;所以小黑兔雖然跟烏龜賽跑得了第一名,兔媽媽也沒有給他獎品。在現實世界中,正規比賽都會按性別、年齡和體重劃分不同的組別。陳國安對語文教材選用這樣的故事表示不解:“不要把孩子教傻了,而且是以語言的方式。”
按照陳國安的理解,把“語文”兩個字拆開,語文就有了一個母親(母語)和一個父親(文學)。
“母親有三種姿態,白話文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種母語的姿態,拼音不太像母語,文言文是夢里母親的姿態,現在我們很少做夢了。”這三種姿態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同時,父親也有三種模樣:不到百年的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和外國文學。
陳國安把語文教材比作維生素:“維生素不是面食、米飯和肉類,它不是用來充饑的,而是防止我們生病的,是用來療傷的,是讓我們活下去的。”他的意思是: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精神。“精神喚醒了,教育就明亮起來了。因此教材的那幾行字,無論多少,都值得所有人敬畏。”
陳國安非常強調對原材料的認同,強調文章的原汁原味。“哪怕是不夠好的作品,也不要隨意去修改。其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和學生探討為什么這篇作品不夠好。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修改后選入課文,我都不知道該跟誰去討論,我連個上訴對象都沒有。”陳國安建議要將語文教材的原文修改者的名字,以及修改的意圖都“敞亮開來”,而使語文的世界更加真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