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提前一年入學,沒什么不好
“他(王哲)走之前跟我們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哥先走了,你們繼續加油’!”王哲的高中同學徐良澤說起這件事就想笑,因為這位“哥”實際上剛滿15周歲,比同班同學都小。
“我可沒這么說啊。”中科大少年班新生正式開學前的最后一個周末,錢江晚報記者見到了王哲,剛剛結束軍訓的他比兩個月前登上“金榜”時略黑了一些,并沒有想象中的稚氣,說起高中同學之間的玩笑話,他說話不緊不慢。
若按部就班,這個時候他應該跟同班同學一起念高三,如今卻比大多數同學早一年開始大學生活。談到這樣的變化,王哲很平靜:“從小學就開始住校,習慣了,沒什么特別。”他一邊說,一邊領著記者去他剛在自習的新圖書館轉轉。課程還沒開始,他已經基本適應了大學的學習節奏。“要說不同,大概就是現在的住宿條件還不如以前吧。”宿舍沒獨立衛浴,也沒WiFi,這跟王哲想象中有些不一樣。“但這不重要,反正可以來圖書館。”
他開始融入校園社交生活,想要加入學校的動漫社。“不過我太小白了,他們討論的都很專業。”這個旁人眼中的“學霸”,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動漫粉”。
話題轉到了王哲的求學選擇上。“少年班并不是我的第一選擇,相比之下更想去北大。”王哲回答得毫不猶豫,最終選擇了少年班,在他看來,一是少年班大一不分科,有選擇余地;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提前一年入學。
時間,對他來說無疑是重要的。在談話時,王哲最常做的動作,就是微微抬起手腕看手表。他從高中就一直保持的作息時間:每天早上6點20分起床,晚上10點半睡覺,午休半小時。至今不變。跟記者聊完,他轉身回了圖書館,繼續被打斷的自習。
張浩然跟王哲成了室友,兩個人都喜歡物理專業。在他們宿舍樓下,玻璃大門的門楣上貼著六個大字:少年強,中國強。
直到高考前一周,當王爸爸問起兒子的復習情況時,正在長沙備賽的王哲答復還是“書都沒帶,不復習了”。
少年班,是不是一個“最優”選擇
雖然考上了,但直到去中科大少年班報到前,對于王哲的未來,他的父母仍有分歧。
在媽媽的設想里,她更希望兒子能如常參加高考,去北大、清華;而爸爸在經歷了少年班的嚴苛選拔之后,覺得機會來之不易,不該放棄。
中科大少年班最初的“光環”,來自寧鉑、謝彥波、干政等一批少年大學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神童熱。
受熱潮影響,繼中科大之后,全國有12所大學先后辦起了少年班,在招生過程中逐漸陷入了低齡化、偏科化的誤區。
上世紀90年代以后,受困于教學成本、生源質量、學生心理素質等原因,各校又紛紛停辦少年班。也由此引發了對“超常教育”的持久爭議。
如今,全國僅剩中科大、西安交大與東南大學仍開設有少年班。
少年班到底是不是一個“最優”選擇?到底有沒有價值?經歷過的人應該最有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