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真的是湊巧了
兒子考進了少年班,王哲的父親卻顯得有些不好意思,連連說:“湊巧,真的是湊巧。”
他說“湊巧”,是因為兒子提前一年上幼兒園,年齡剛好符合少年班的錄取門檻。
此后王哲的求學路幾乎是按部就班,既沒有跳級,也沒有展露特別的天分。“他從小學到初中,別的家長都要求小孩考100分,我覺得差不多就行了。”王爸爸說他對兒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快樂成長,享受童年”,所以上補習班這樣的安排從未出現在王哲的學習里。為此,王哲還曾經吐槽過父親的“放養政策”。
那年王哲剛轉入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小學部,第一次數學考試,王哲破天荒地考了70分。“回家后眼淚汪汪,說他這輩子都沒考過這么低的分數。”即使升入初中,王哲的成績大多數時候徘徊在班級20名上下,王爸爸笑說,“他還埋怨過我,說‘爸,你不給我報補習班是不是為了省錢’。”
父母從未想過王哲會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事實上,直到高二開學前,王爸爸對中科大少年班的認識幾乎是零。甚至報名后,王爸爸也未將這事放在心上。不止王爸爸,當時正忙于物理競賽的王哲對此也沒有很上心。直到高考前一周,當王爸爸問起兒子的復習情況時,正在長沙備賽的王哲答復還是“書都沒帶,不復習了”。
未曾想,就是這么一個6月3日才開始準備高考的學生,最終殺入了全浙江僅有2人入圍的中科大少年班復試。
“你們跟黃老師談談吧。”王爸爸建議錢江晚報記者去見見王哲的班主任黃強,“黃老師對他的影響很大。”
班主任:我見過太多天才,他不算是
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的宣傳欄里張貼著“2017年高考金榜”,高二八班有三名學生提前上榜,王哲在中科大少年班,胡杰和羅晨在中科大創新班。
“一眼看過去氣色最好的三個就是他們。”班主任黃強開玩笑說,有沒有經歷高三一年的“折磨”,“看臉就知道了。”
“當時奧賽剛結束,準備了一年卻鎩羽而歸,學考時間又緊迫,兵臨城下。”黃強回憶說,他帶的是競賽班,“我們準備了很久卻抱憾而歸,學生的情緒難免沮喪。”
中科大少年班就在那樣的情況下被黃強推薦給他的學生們。“少年班的錄取條件很嚴苛,我鼓勵王哲他們,既然年齡符合,為什么不去試試?考上了,去不去到時再說嘛。給自己多一個選擇有什么不好呢?”最終班里有14名同學報名中科大少年班招生,經過兩輪考試后,有三人被錄取,其中兩人去了創新班。
從初中時的班級前20,到高二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王哲算是“天才”學生嗎?
“我見過太多天才,他不算是。”到溫州育英任教前,黃強是河北衡水中學教師,全國知名中學,長期包攬河北省文理科高考前十的學校,他有底氣說“見過太多天才”。在他看來,天才往往無師自通、舉一反三,大多數學生都不是“天才”,但這并不重要,“少年班是條‘蹊徑’,并非是‘天才之路’,至少我是這么看的。”事實上,黃強認為少年班恰巧適合不那么天才的學生,“現在和當年不一樣,天才學生有太多選擇,反而是那些‘陪跑’生,如果剛好他又足夠努力、自律且有自我想法,不如去試試少年班。”他欣賞王哲,喜歡胡杰和羅晨,不是因為所謂“天才”,反而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平常心,“心態特別好。”
與王哲的情況相似,在蘭溪一中,張浩然的成績也不是最好的。“但他心理素質好,不關注每次考試‘一城一地的得失’。”張浩然在蘭溪一中的班主任李洪增如此評價學生,“學習累了,他會給自己減壓,出去打打羽毛球、看看美劇,即使到最后的沖刺階段,每次周末回家,都要看美劇。”
張浩然不僅考取了中科大創新班,隨后又以浙江省“狀元”的成績,收到了中科大少年班的錄取通知書。兩份入學書接踵而至,張浩然沒有放飛自我,而是繼續上課,還參加了學校的期末考試。“這是我在蘭溪一中的最后一個學期,我要完成這最后一步。”
李老師笑言張浩然是“辦公室常客”,有時候上完課回去,老遠就能看到等候多時的張浩然。“他問題意識很強,常常就一道題,能引申出好幾個問題。”在李老師看來,張浩然最大的長處是自覺。考上少年班之后,還沒正式報到,“他已經開始儲備大學英語詞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