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苗,到底拔不拔
跟浙大文科資深教授史晉川說起“少年班”的話題,他忽然問我:你怎么看超常教育?
這位77級大學生的同學里,也有幾位“天才少年”,比如他的同班同學、現任浙大副校長羅衛東,上大學時也未滿15周歲。
“‘少年班’是選拔能力超常學生的一種方式,這我是贊同的,但要不要獨立成班?我認為值得商榷。”史晉川說,以他親身經歷來看,真沒有獨立成班的必要,“77級大學生的生源算是歷屆里包容性最大的了吧,年齡跨度相差十幾歲,一樣相處融洽。那時候請衛東幫我們傳情書,摸摸腦袋,他開開心心就去了,現在想起來都還是很美好的回憶。”
如果需要特殊照顧、資源傾斜才能培養出人才,教育失之公平,又怎么證明這些學生具有“超常能力”?
包括中科大少年班在內,國內對能力超常學生的培養基本是依靠“加速”來完成。
這至少說明,12年制傳統教育是有很大彈性空間的,未必適合每個學生。
超常教育有沒有問題?有。但問題不在于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而在于它還不夠完善,比如有不少評論認為少年班是“拔苗”班,未必有利于孩子成長。
史教授最后說,人生漫長,何處不可學,順其自然吧。
用陳楚白的話來說:“大學為我們提供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你的能力,決定你有多少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