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的能耐,本來就在孩子們的天性里。”“寫詩,是孩子學習使用漢字、開啟內心想象力的最佳方式。”“所有孩子都應該學會閱讀和寫作,愛閱讀會寫詩的孩子,長大以后就知道如何面對孤獨,就不會沉迷游戲。”
槐樹掩映的胡同深處,北京南鑼鼓巷邊上的小眾書坊,一個詩歌主題的書店,角落里有個專門給小朋友們準備的孩子詩園。9月3日,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法語翻譯家樹才給一群5歲到8歲的小朋友上了一節詩歌課。就像樹才的新書《給孩子的12堂詩歌課》里描述的那樣,現場的小朋友聽著聽著就動手寫(有的其實是“說”)了起來。
童心即詩
為什么教的主要是5歲到8歲的小朋友?樹才說:“三年級以下的孩子童心更加完整,想象力更加生動鮮活,五年級到初中的孩子,喜歡用成語、作文‘主旋律’那套,童心已經喪失得很厲害了。”
作為詩人和翻譯家,樹才的兒童詩歌教育是從“童心即詩”這個公眾號開始的,后來又通過網絡視頻給孩子一周講一節15分鐘關于詩歌的講座,內容包括法國詩歌、日本俳句等。雖然面向孩子,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給爸爸媽媽們聽的,聽眾其實介于大人和孩子兩者之間,最多的一次有六七萬人收聽,一年下來帶出近三百個學生,遍及十幾個國家。
樹才常說“童心即詩”,他認為小孩寫詩不圖名不圖利,就是圖一個開心,把感覺傾瀉而出,好多句子都非常動人——
昨天晚上
我和蠟筆在白紙上跳舞
留了一幅美麗的畫
(柴新語)
昨天弟弟左踹我一腳
右踹我一腳
昨天弟弟和我一起做了些傻事
昨天弟弟把我打得稀巴爛
昨天弟弟像小羊一樣溫柔
昨天弟弟把我氣得變成一頭獅子
但是今天睜開眼睛
我依然愛我的弟弟
(鄧蘭澤)
昨天躲了起來
并不是過去了
昨天只是躲了起來
(心心)
這些孩子現場即興創作的詩,生動地印證著樹才的觀點——“只要讓孩子放松,讓孩子練習怎么說出看見的東西,讓他對看見的東西展開想象,就可以得到一首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第一節是看見的、實的,第二節是想象的、虛的,詩歌之道就是虛實之道。我教孩子們怎樣為自己的感覺找到合適的詞語,讓孩子玩著把詩寫了,這是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