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歸因
(一)工作時間長,檢查、評比壓力大
在參與調查的教師中,很少有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內的,一些教師存在隱形加班的現象。24.4%的人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48.5%的人每天工作8—10小時(見圖2)。63.6%的教師表示經常得不到充分休息。
中小學教師的時間去哪里了?據了解,一些學校每年都要接受很多檢查和評比,這些任務難免會分解到教師頭上。各類評比檢查壓力在九個主要壓力源中,排在薪資待遇之后列第二位。
(二)一些學校對教師的精神生命關照較少
調查中,讓老師頗多怨言的是:大量無效勞動擠占了教師個人成長時間;單調重復的培訓讓教師們心生抵觸厭煩的情緒。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一些學校工作只關注了教師的工具性價值,忽視了對教師精神品質與生命需要所承載的人文價值的關注,沒有觸及教師的內心和靈魂。
(三)薪資待遇與心理期待有差距,身體健康水平還需提高
數據分析發現,教師月收入越高,心理健康狀態越好。接受調查的教師中,77.9%的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其中29.6%的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薪資待遇壓力排在教師的九個主要壓力源中的首位,61.1%的教師認為提升薪資福利待遇有利于改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的身體是教師幸福工作的前提。長時間的伏案、站立、過度用嗓等職業行為,容易導致頸椎病、咽炎、靜脈曲張、腸胃病、婦科病、心血三高、心理疾病等慢性病。
建議與措施
(一)健全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服務保障機制
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在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急需重視教師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要給予政策支持,保障必要的經費投入、人員投入以及專業指導,做到有機構、有經費、有制度、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實。
要合理設置教師“流動編制池”,補充因教師生病住院、培訓進修而短期缺編學校的師資,減輕學校師資壓力和教師心理壓力,保障教師必要的專業成長的權利。放棄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主要標準的做法,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讓學校和教師工作回歸教育本真和育人初心。在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薪資待遇、健全福利制度的同時,加大培訓投入,豐富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提升教師教育境界、精神境界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增強教師人文修養水平和心理調適能力;加強教師職業發展規劃指導與督導,拓寬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推動教師多元發展。通過論壇、座談等形式,為教師創設更多“發聲”平臺,吸納教師的教育管理智慧,提升教師的社會價值。協調相關部門,盡快將心理咨詢健康服務費用納入職工醫療保險保障范圍。
(二)中小學校要給予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
各中小學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切實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形成積極進取的工作作風和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將學校建成師生共建共享共成長的陽光校園、精神家園。
要強化科學管理、民主管理,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學校管理制度和決定重大事項決策時,應通過教代會、工會、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等平臺,廣泛征求教師意見,采納教師的合理化建議;要通過教師輪流擔任值日校長(主任)等形式,讓教師更多地參與到學校管理過程;要提高教師工作環境及心理空間的自由度,鼓勵教師自我管理,減少死板生硬的高壓管理手段;評價考核教師時,應盡量挖掘教師的專業優勢和生長點,凸顯教師個人價值,提升其責任感和自信心。要引導教師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權和應有的教學自主權,搭建教師個性化成長通道,提供相應的時間、經費等保障。要積極開展師生、家校多元互動,共同參與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辦適應本校教師需求的專題心理沙龍或講座,組建教師興趣社團,豐富教師的文體活動;關心特殊群體教職工,建立心理咨詢宣泄室和心理求助熱線(有條件的學校可聘請第三方服務機構為教師提供心理咨詢健康服務),構建教師身心健康服務網絡,提升教師生活品質,增強教師的歸屬感。
(三)中小學教師要提升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中小學教師要理性分析自己的角色定位,明晰自己的優勢和發展階段目標,正視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方面,增強自身心理和諧度。要自覺加強品德修養,在師德上造血補鈣,增強職業使命感和認同感;自主推進專業成長,在師能上強筋健骨,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爭做“四有”好老師。要學會時間管理,合理分配好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時間,協調好與家庭、學校、學生、社會間的關系,提升社會和諧度。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做到適時有效調節自身消極情緒,必要時主動尋求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同類的教師還可組建諸如青年教師聯誼會等自治互助平臺,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統,收獲更多的滿足感、職業成就感。
【作者王緯虹、李志輝單位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路曉寧單位系重慶市渝北區實驗中學。該調查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專項課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青少年敬畏感發展特點研究”(2015-MS-025)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