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9月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社會勞動要納入到課程體系當中去。教育部剛剛研究了中小學生綜合實踐課的指導綱要,勞動教育的實施要和綜合實踐課的開展緊密銜接,融為一體。
曾有教育專家指出,“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關鍵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曾幾何時,我國基礎教育十分重視勞動教育,在曾經的“德智體美勞”五字教育方針中,“勞”雖然排位靠后,也占了一席之地,成為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相信大多數中年人對這首昔日兒歌仍耳熟能詳。不知何時起,“勞”字在學校教育舞臺上淡出,現在很少聽說孩子要帶勞動工具上學了。
如今的學生,除了上課、寫作業、考試這些動腦多過動手的“勞”之外,基本就沒有什么體力勞動了。別說到田間地頭參加勞動,很多孩子連家務勞動也不怎么愛干。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半數少年兒童經常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經常洗襪子的不足四成,經常洗碗、洗菜的有三成多,經常洗衣服的僅兩成多。
勞動教育,于受教育者個人而言,是一門綜合課。勞動是一門自然課,通過勞動,尤其是戶外勞動,學生親近自然、了解自然,從而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勞動是一門技能課,所謂熟能生巧,勞動培養出一雙巧手,讓人一生受用不盡;勞動是一門體育課,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較重,勞動可以讓學生放松身心、強健體魄;勞動還是一門素質課,有助于磨煉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剛強的意志;勞動還是一門體驗課,通過身體的投入與勞作,感受勞動的喜悅、豐富情感的體驗。
于社會而言,勞動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人才教育工程。“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無論是“中國制造”還是“中國智造”“中國質造”,都離不開大量的、高素質的一線實用技能人才,而實用型人才短缺正是當下的短板之一。中小學勞動教育雖然不是實用意義上的技能教育,但卻可以涵養學生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些將會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
勞動教育關乎個性也關乎集體,關乎當下也關乎長遠,重返中小學課堂必要且迫切。學校這一環,一要增加勞動教育硬件,城市學校開展勞動教育不如農村學校方便,但也不是完全沒辦法,關鍵看想了多少辦法、花了多少心思。北京有些中小學,有條件的開設“校園農場”,條件不足的就聯系校外機構,組織校外勞動。二將勞動教育貫徹到全學科、全流程當中,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可進行勞動觀念和態度培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則加大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培養。三將勞動教育成果納入學生評價體系,未必需要化為具體的分數,但要有所體現,才能起到激勵作用。
勞動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家庭這一關非常重要,孩子長大后有沒有愛勞動的好習慣,很大程度上與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有關。父母事事代勞,滴水不讓孩子沾,并不是愛的表現。教會孩子學會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才是愛的正確打開方式。家教之道在于,根據孩子特點,循序漸進,從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家里事情幫著做、搶著做,一步一步來。
讓勞動成為學生的一種技能、一種態度、一種修養,勞動教育肩負希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