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就到了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雖然關于端午的由來甚至在叫法上都有著許多種說法,但是這一天我們的習俗都是大同小異的。那么每年都有的端午節,關于它的“端”是什么意思,你都了解嗎?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端字是什么意思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就如稱“初五”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是開始的意思。《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寫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為避“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時”當做“陽辰”,于是端午又可稱“端陽”。
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和屈原關系是什么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